摘要 | 第4-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英文缩略对照表 | 第15-18页 |
绪论 | 第18-22页 |
第一章 SD大鼠单纯视神经横断模型的解剖学基础 | 第22-33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1.1.1 实验动物 | 第23页 |
1.1.2 主要仪器、试剂和耗材 | 第23-24页 |
1.2 方法 | 第24-25页 |
1.2.1 动物分组及视神经横断模型制备 | 第24页 |
1.2.2 红色乳胶的配制 | 第24-25页 |
1.2.3 红色乳胶灌注及解剖学测量 | 第25页 |
1.2.4 明胶墨汁灌注 | 第25页 |
1.2.5 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 | 第25页 |
1.3 实验结果 | 第25-29页 |
1.3.1 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解剖观测结果 | 第25-27页 |
1.3.2 不同部位横断视神经后视网膜动脉充盈度比较 | 第27-28页 |
1.3.3 不同方式横断视神经后视网膜动脉充盈度比较 | 第28-29页 |
1.4 讨论 | 第29-32页 |
1.4.1 SD大鼠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解剖特点 | 第29-30页 |
1.4.2 动物模型制备时手术入路的选择 | 第30页 |
1.4.3 动物模型制备时视神经横断部位与横断方式的选择 | 第30-32页 |
1.5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二章 暗饲养对视神经横断大鼠视网膜内层结构的保护作用 | 第33-5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4-36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34页 |
2.1.2 仪器、耗材、试剂及抗体 | 第34-3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6-40页 |
2.2.1 动物分组与视神经横断模型制备 | 第36页 |
2.2.2 实验材料制备 | 第36-37页 |
2.2.3 尼氏(Nissl)染色 | 第37页 |
2.2.4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 第37-38页 |
2.2.5 Westem-Blot 检测 | 第38-39页 |
2.2.6 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 | 第39-40页 |
2.3 结果 | 第40-53页 |
2.3.1 不同饲养条件下视神经横断大鼠视网膜Nissl染色结果 | 第40-42页 |
2.3.2 不同饲养条件下视神经横断后大鼠视网膜PKC-α的表达结果 | 第42-43页 |
2.3.3 不同饲养条件下视神经横断大鼠视网膜Recoverin的表达结果 | 第43-46页 |
2.3.4 实验各组大鼠视网膜内TH表达的结果 | 第46-49页 |
2.3.5 实验各组大鼠视网膜内TH与PKC-α的免疫荧光结果 | 第49-53页 |
2.4 讨论 | 第53-56页 |
2.4.1 暗饲养对视神经横断后大鼠视网膜结构层次及节细胞的影响 | 第53页 |
2.4.2 暗饲养对视神经横断后大鼠视网膜双极细胞的影响 | 第53-54页 |
2.4.3 暗饲养对ONT视网膜双极细胞与AC突触联系的影响 | 第54-55页 |
2.4.4 TH在不同饲养条件下ONT大鼠视网膜的表达 | 第55-56页 |
2.5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暗饲养维持ONT大鼠视网膜内层局部环路完整性的可能机制 | 第57-72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59-61页 |
3.1.1 实验动物 | 第59页 |
3.1.2 仪器、耗材、试剂及抗体 | 第59-6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3.2.1 动物分组与视神经横断模型制备 | 第61页 |
3.2.2 实验材料制备 | 第61页 |
3.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61页 |
3.2.4 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 | 第61-62页 |
3.3 结果 | 第62-68页 |
3.3.1 实验各组大鼠视网膜GAD67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第62-64页 |
3.3.2 实验各组视网膜内BDNF和TrkB的免疫组化结果 | 第64-68页 |
3.4 讨论 | 第68-71页 |
3.4.1 GAD67在不同饲养条件下ONT大鼠视网膜的表达 | 第68-69页 |
3.4.2 BDNF和trkB在ONT大鼠视网膜的表达 | 第69-71页 |
3.5 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5页 |
综述 | 第85-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第106-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