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高段语文课堂微习作教学案例研究 |
|
论文目录 |
|
Abstract | 第4页 | 论文摘要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5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5.1 国外微习作教学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5.2 国内微习作教学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2 小学高段微习作教学的基本内涵与形式 | 第14-20页 | 2.1 小学高段微习作教学的内涵界定 | 第14-17页 | 2.1.1 微习作的内涵分析 | 第14-15页 | 2.1.2 小学高段微习作教学内涵分析 | 第15-17页 | 2.2 .小学高段微习作教学基本形式 | 第17-20页 | 2.2.1 评论式微习作教学 | 第17页 | 2.2.2 仿写式微习作教学 | 第17-18页 | 2.2.3 概括式微习作教学 | 第18页 | 2.2.4 拓展式微习作教学 | 第18-19页 | 2.2.5 主题式微习作教学 | 第19-20页 | 3 从课堂观察看小学高段课堂微习作存在的问题 | 第20-28页 | 3.1 微习作常规教学课堂观察 | 第20-23页 | 3.2 微习作常规教学存在问题 | 第23-27页 | 3.2.1 教师微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3.2.2 学生微习作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3.3 微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归因分析 | 第27-28页 | 3.3.1 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 第27页 | 3.3.2 严重受大作文教学方式影响 | 第27-28页 | 4 小学高段语文课堂微习作教学案例及分析 | 第28-43页 | 4.1 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说明 | 第28-29页 | 4.2 言语框架式课堂微习作: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 | 第29-33页 | 4.2.1 《圆明园的毁灭》案例呈现 | 第29-31页 | 4.2.2 《圆明园的毁灭》案例分析 | 第31-32页 | 4.2.3 言语框架式的课堂微习作教学内涵解析 | 第32页 | 4.2.4 言语框架式的课堂微习作教学操作要领 | 第32-33页 | 4.2.5 言语框架式微习作教学对学生课堂微习作的启示 | 第33页 | 4.3 思维框架式课堂微习作:以《梅花魂》为例 | 第33-39页 | 4.3.1 《梅花魂》案例呈现 | 第33-36页 | 4.3.2 《梅花魂》案例分析 | 第36-37页 | 4.3.3 思维框架式课堂微习作教学内涵解析 | 第37页 | 4.3.4 思维框架式的课堂微习作教学操作要领 | 第37-38页 | 4.3.5 思维框架式微习作教学对学生微习作实践启示 | 第38-39页 | 4.4 情感联结式课堂微习作:以《伯牙绝弦》为例 | 第39-43页 | 4.4.1 《伯牙绝弦》案例呈现 | 第39-41页 | 4.4.2 《伯牙绝弦》案例分析 | 第41页 | 4.4.3 情感联结式课堂微习作教学内涵解析 | 第41-42页 | 4.4.4 情感联结式课堂微习作教学的操作要领 | 第42页 | 4.4.5 情感联结式课堂微习作教学对学生微习作的启示 | 第42-43页 | 5 小学高段语文课堂微习作教学基本价值分析 | 第43-49页 | 5.1 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 | 第43-44页 | 5.2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谐发展 | 第44-46页 | 5.3 对接新时代语文课改理念 | 第46-49页 | 6 小学高段语文课堂微习作策略 | 第49-53页 | 6.1 遵循个性化原则,鼓励学生微习作个性表达 | 第49-50页 | 6.2 遵循生活化原则,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距离 | 第50-51页 | 6.3 遵循常规化原则,统筹微习作教学计划 | 第51页 | 6.4 遵循衔接性原则,正确处理阅读与习作的关系 | 第51-53页 | 7 结论与不足 | 第53-54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3页 | 7.2 研究不足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课堂观察量表 | 第56-58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