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院校“3+2”分段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Y高职院校为例 |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6-16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6-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7-8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8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8-13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二) 国外及其他地区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5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与创新 | 第16-25页 | 一、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类型 | 第16-18页 | (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特征 | 第16页 | (二)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 | 第16-17页 | (三)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 | 第17-18页 | 二、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传承与创新 | 第18-20页 | (一) “3+2”分段培养的内涵特点 | 第18-19页 | (二) “3+2”分段培养的实施背景 | 第19-20页 | 三、“3+2”分段培养的理论基础和可行性分析 | 第20-25页 | (一) “3+2”分段培养高职院校概况和特点 | 第20-21页 | (二) “3+2”分段培养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三) “3+2”分段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高职院校“3+2”分段培养实施的现状调查 | 第25-37页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25-26页 | (一) 调查目的 | 第25页 | (二) 调查对象 | 第25页 | (三) 调查实施方案 | 第25-26页 | 二、高职院校实施“3+2”分段培养调查统计与分析 | 第26-37页 | (一) 招生情况调查 | 第26-28页 | (二) 培养目标调查 | 第28-29页 | (三) 课程设置的调查 | 第29-31页 | (四) 学校资源使用情况的调查 | 第31-33页 | (五)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调查 | 第33-34页 | (六) 高职“3+2”分段培养的重要性调查 | 第34-37页 | 第三章 高职院校“3+2”分段培养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37-43页 | 一、招生人数不足 | 第37-38页 | (一) 宣传问题 | 第37页 | (二) 学制不合理 | 第37-38页 | (三) 学校之间的利益冲突 | 第38页 | 二、培养目标不明确 | 第38-39页 | (一) 高职院校盲从本科院校 | 第38-39页 | (二) 企业参与缺乏 | 第39页 | 三、课程设置实践性不足 | 第39-40页 | (一) 课程定位不清 | 第39页 | (二) 高职院校自主性欠缺 | 第39-40页 | 四、师资适应能力不强 | 第40-41页 | (一) 与本科院校合作少 | 第40页 | (二) 教师结构不合理 | 第40页 | (三) 教师培训不足 | 第40-41页 | 五、监控体系薄弱 | 第41-43页 | (一) 两校合作不紧密 | 第41页 | (二) 企业、政府参与不足 | 第41-43页 | 第四章 高职院校3+2”分段培养的对策建议 | 第43-49页 | 一、消除招生壁垒,树立现代职教理念 | 第43-44页 | (一) 更新职业教育观念,传播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 第43页 | (二) 加大宣传力度,落实招生合作 | 第43页 | (三) 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构建“3+2”分段培养模板 | 第43-44页 | 二、完善培养目标.突出培养特色 | 第44-45页 | (一) 统筹培养目标,完善培养计划 | 第44-45页 | (二) 加强技能目标,突出职业特色 | 第45页 | 三、改革课程设置,合理安排课程 | 第45-46页 | (一) 增加实践课程,调整课程比例 | 第45页 | (二) 建立双证书获得制度,重视教学实践 | 第45-46页 | 四、优化教师队伍,强化师资配置 | 第46-47页 | (一) 高职院校加强与企业、本科院校合作 | 第46页 | (二)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 第46-47页 | 五、建立多方参与,“一体化”的质量监控机制 | 第47-49页 | (一) 发挥政府作用,实施宏观调控 | 第47页 | (二) 监控学生质量,建设合理评价机制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0-61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