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51页 |
1.1 酶电极概述 | 第17-20页 |
1.1.1 葡萄糖氧化酶电极 | 第18-19页 |
1.1.2 辣根过氧化物酶电极 | 第19页 |
1.1.3 胆固醇氧化酶电极 | 第19-20页 |
1.2 固定化酶概述 | 第20-22页 |
1.2.1 吸附法 | 第20-21页 |
1.2.2 包埋法 | 第21页 |
1.2.3 共价结合法 | 第21-22页 |
1.2.4 交联法 | 第22页 |
1.3 固定化酶电极载体材料的概述 | 第22-23页 |
1.4 纳米材料在酶电极制备中的应用 | 第23-30页 |
1.4.1 纳米材料概述 | 第23-24页 |
1.4.2 纳米材料的特性 | 第24-25页 |
1.4.3 纳米结构及纳米结构阵列 | 第25-26页 |
1.4.4 纳米阵列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6页 |
1.4.5 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材料 | 第26-30页 |
1.4.5.1 阳极氧化法制备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材料 | 第27-29页 |
1.4.5.2 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材料特性及改性 | 第29页 |
1.4.5.3 二氧化钛纳米阵列材料在固定化酶电极制备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1.5 固定化酶电极的性质 | 第30-31页 |
1.6 固定化酶电极的应用 | 第31-34页 |
1.6.1 固定化酶电极在生物传感器领域中应用 | 第31-33页 |
1.6.2 固定化酶电极在生物燃料电池领域中的应用 | 第33-34页 |
1.7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及其意义 | 第34-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51页 |
第二章 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葡萄糖氧化酶电极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 第51-73页 |
2.1 引言 | 第51-5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2-56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52-53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53-54页 |
2.2.3 电极材料的制备 | 第54页 |
2.2.3.1 钛片的预处理 | 第54页 |
2.2.3.2 电解液的配制 | 第54页 |
2.2.3.3 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制备TiO_2 NTAs/AgNPs | 第54页 |
2.2.3.4 煅烧处理 | 第54页 |
2.2.4 基于TiO_2 NTAs酶电极的制备 | 第54-56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6-66页 |
2.3.1 电极材料的晶体结构与表面形貌表征 | 第56-57页 |
2.3.2 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57-66页 |
2.3.2.1 电解质溶液的最佳pH值研究 | 第57-58页 |
2.3.2.2 电极材料的电化学阻抗分析 | 第58-59页 |
2.3.2.3 扫描速率对电极材料电化学响应影响的研究 | 第59-60页 |
2.3.2.4 循环伏安测试中电极材料对H_2O_2响应研究 | 第60-61页 |
2.3.2.5 电极材料对H_2O_2的安培响应研究 | 第61-62页 |
2.3.2.6 酶电极性能的研究 | 第62-63页 |
2.3.2.7 酶电极对葡萄糖的安培响应研究 | 第63-65页 |
2.3.2.8 酶电极的抗干扰能力、重现性、稳定性以及对实际样品分析能力的研究 | 第65-6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第三章 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银纳米颗粒/葡萄糖氧化酶电极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 第73-97页 |
3.1 引言 | 第73-7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4-78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74-75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75页 |
3.2.3 电极材料的制备 | 第75-78页 |
3.2.3.1 钛片的预处理 | 第75页 |
3.2.3.2 电解液的配制 | 第75-76页 |
3.2.3.3 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制备TiO_2 NTAs/AgNPs | 第76页 |
3.2.3.4 煅烧处理 | 第76页 |
3.2.3.5 TiO_2 NTAs/AgNPs的制备 | 第76-77页 |
3.2.3.6 TiO_2 NTAs/AgNPs/GOx酶电极的制备 | 第77-78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8-91页 |
3.3.1 电极材料的晶体结构与表面形貌表征 | 第78-80页 |
3.3.2 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80-87页 |
3.3.2.1 电解质溶液的最佳pH值研究 | 第80-81页 |
3.3.2.2 扫描速率对电极材料电化学响应影响的研究 | 第81-82页 |
3.3.2.3 循环伏安测试中电极材料对H_2O_2响应研究 | 第82-83页 |
3.3.2.4 电极材料对H_2O_2的安培响应研究 | 第83-86页 |
3.3.2.5 TiO_2 NTAs/AgNPs电极的抗干扰能力、重现性、稳定性以及对实际样品分析能力的研究 | 第86-87页 |
3.3.3 TiO_2 NTAs/AgNPs/GOx酶电极的应用研究 | 第87-91页 |
3.3.3.1 TiO_2 NTAs/AgNPs/GOx酶电极在葡萄糖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 第87-89页 |
3.3.3.2 TiO_2 NTAs/AgNPs/GOx酶电极在葡萄糖酶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 第89-9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第四章 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还原氧化石墨烯/银纳米颗粒/葡萄糖氧化酶电极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 第97-123页 |
4.1 引言 | 第97-9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8-101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98-99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99页 |
4.2.3 电极材料的制备 | 第99-101页 |
4.2.3.1 钛片的预处理 | 第99-100页 |
4.2.3.2 电解液的配制 | 第100页 |
4.2.3.3 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制备TiO_2 NTAs/AgNPs | 第100页 |
4.2.3.4 煅烧处理 | 第100页 |
4.2.3.5 TiO_2 NTAs/r-GO的制备 | 第100页 |
4.2.3.6 TiO_2 NTAs/r-GO/AgNPs的制备 | 第100-101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1-118页 |
4.3.1 电极材料的晶体结构与表面形貌表征 | 第101-105页 |
4.3.2 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105-113页 |
4.3.2.1 电解质溶液的最佳pH值研究 | 第105-106页 |
4.3.2.2 扫描速率对电极材料电化学响应影响的研究 | 第106-107页 |
4.3.2.3 循环伏安测试中电极材料对H_2O_2响应研究 | 第107-108页 |
4.3.2.4 电极材料对H_2O_2的安培响应研究 | 第108-111页 |
4.3.2.5 TiO_2 NTAs/r-GO/AgNPs电极的抗干扰能力、重现性、稳定性以及对实际样品分析能力的研究 | 第111-113页 |
4.3.3 TiO_2 NTAs/r-GO/AgNPs/GOx酶电极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 第113-118页 |
4.3.3.1 TiO_2 NTAs/r-GO/AgNPs/GOx酶电极的制备 | 第113-114页 |
4.3.3.2 TiO_2 NTAs/r-GO/AgNPs/GOx酶电极在葡萄糖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 | 第114-115页 |
4.3.3.3 TiO_2 NTAs/r-GO/AgNPs/GOx酶电极在葡萄糖酶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 第115-11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3页 |
第五章 氮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葡萄糖氧化酶电极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 第123-148页 |
5.1 引言 | 第123-12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24-127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124-125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125页 |
5.2.3 电极材料的制备 | 第125-127页 |
5.2.3.1 钛片的预处理 | 第125-126页 |
5.2.3.2 电解液的配制 | 第126页 |
5.2.3.3 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制备TiO_2 NTAs/AgNPs | 第126页 |
5.2.3.4 N-TiO_2 NTAs的制备 | 第126页 |
5.2.3.5 N-TiO_2 NTAs/GOx酶电极的制备 | 第126-127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27-141页 |
5.3.1 电极材料的晶体结构与表面形貌表征 | 第127-130页 |
5.3.2 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130-141页 |
5.3.2.1 电解质溶液的最佳pH值研究 | 第130页 |
5.3.2.2 电极材料的电化学阻抗和接触角分析 | 第130-133页 |
5.3.2.3 循环伏安测试中酶电极对葡萄糖响应研究 | 第133-134页 |
5.3.2.4 N-TiO_2 NTAs/GOx酶电极对葡萄糖检测的研究 | 第134-137页 |
5.3.2.5 酶电极的抗干扰能力、重现性、稳定性以及对实际样品分析能力的研究 | 第137-138页 |
5.3.2.6 N-TiO_2 NTAs/GOx酶电极在葡萄糖酶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 第138-14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8-151页 |
6.1 结论 | 第148-149页 |
6.2 展望 | 第149-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