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成果导向的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研究 |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绪论 | 第18-42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8-23页 | (一) 时代需要:质量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和核心内涵 | 第18-20页 | (二) 国际共识:成果导向的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新理念 | 第20-21页 | (三) 现实困境:体育学专业评估发展之殇 | 第21-22页 | (四) 政策支持:构建分层、分类指标体系 | 第22-2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24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24-25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25-38页 | (一) 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认证研究 | 第25-33页 | (二) 体育专业认证(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 第33-38页 | 四、研究视角与内容 | 第38-39页 | (一) 研究视角 | 第38-39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39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39-42页 | (一) 文献资料法 | 第39页 | (二) 比较分析法 | 第39-40页 | (三) 德尔菲法 | 第40页 | (四) 数理统计法 | 第40-42页 |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42-64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关系阐释 | 第42-51页 | 一、学习成果 | 第42-45页 | 二、学习成果、毕业要求、培养目标 | 第45-46页 | 三、专业认证 | 第46-48页 | 四、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 | 第48-50页 | 五、体育教育专业认证 | 第50-51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51-62页 | 一、人本主义理论:成果导向的理论根基 | 第51-56页 | 二、第四代评估理论:对管理主义负面问题的破解之道 | 第56-59页 | 三、PDCA循环理论:质量保障的科学依据 | 第59-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二章 我国本科教育质量标准的解读分析 | 第64-82页 | 第一节 我国体育学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究 | 第64-73页 | 一、体育学类国家标准的制定背景依据 | 第64-65页 | 二、体育学类国家标准的基本结构 | 第65-67页 | 三、体育学类国家标准的主要特征 | 第67-69页 | 四、体育学类国家标准和体育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关系 | 第69-70页 | 六、启示与借鉴 | 第70-73页 | 第二节 江苏省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研究 | 第73-81页 | 一、标准制定的背景依据 | 第73页 | 二、江苏省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基本结构 | 第73-76页 | 三、江苏省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内容主要特点 | 第76-78页 | 四、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和体育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关系 | 第78-79页 | 五、启示与借鉴 | 第79-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三章 国外体育教育专业相关认证标准研究 | 第82-107页 | 第一节 美国体育教师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研究 | 第82-92页 | 一、美国职前体育教师教育专业认证概况 | 第82-84页 | 二、美国体育教师教育认证标准体系的构成 | 第84-89页 | 三、美国体育教师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体系解析 | 第89-92页 | 第二节 英国体育教师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研究 | 第92-97页 | 一、英国教师教育专业认证体系 | 第93-96页 | 二、英国教师教育专业机构认证标准体系解析 | 第96-97页 | 第三节 加拿大体育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研究 | 第97-102页 | 一、加拿大体育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概况 | 第98-101页 | 二、加拿大体育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解析 | 第101-102页 | 第四节 启示与借鉴 | 第102-106页 | 一、树立学生中心理论,成果导向标准设计 | 第102-103页 | 二、指标设计预留标准接口,确保专业的师范特色 | 第103-104页 | 三、课程支撑成果达成,严控核心课程门数 | 第104-105页 | 四、重视体育师范特点,突出教育实践导向 | 第105页 | 五、严把教师准入关口,鼓励多样创新发展 | 第105页 | 六、质量保障机制有效,促进质量持续改进 | 第105-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四章 体育教育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 第107-118页 | 第一节 体育教育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的构建基础 | 第107-112页 | 一、构建体育教育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的现实条件 | 第107-109页 | 二、国外体育教育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的可鉴经验 | 第109-112页 | 第二节 构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112-114页 | 一、坚持继承与开放性相结合原则 | 第112页 | 二、坚持以人为本,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原则 | 第112-113页 | 三、坚持标准的可测性和对接性原则 | 第113页 | 四、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 第113-114页 | 五、坚持体育教育专业特点原则 | 第114页 | 第三节 构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认证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理念 | 第114-116页 | 一、以学生为中心 | 第114-115页 | 二、成果导向教育 | 第115-116页 | 三、质量持续改进 | 第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五章 体育教育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的整体设计 | 第118-159页 | 第一节 体育教育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118-139页 |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第118页 | 二、指标系统的逻辑结构和研制依据 | 第118-121页 | 三、指标内容构成要素分析 | 第121-127页 | 四、初步构建的体育教育专业认证指标内容 | 第127-128页 | 五、认证指标的筛选与确定 | 第128-129页 | 六、专家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129-139页 | 第二节 体育教育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的各指标内涵 | 第139-151页 | 一、培养目标 | 第140-141页 | 二、毕业要求 | 第141-143页 | 三、课程与教学 | 第143-145页 | 四、合作与实践 | 第145页 | 五、教师队伍 | 第145-146页 | 六、教学资源 | 第146-147页 | 七、质量保障 | 第147-149页 | 八、学生发展 | 第149-151页 | 第三节 体育教育专业认证指标体系框架 | 第151-158页 | 本章小结 | 第158-159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59-162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159-160页 | 第二节 可能的创新 | 第160-161页 |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160页 | 二、核心概念和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160页 | 三、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160-161页 | 第三节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第161-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2页 | 附件1 专家调查问卷(第一轮) | 第172-177页 | 附件2 专家调查问卷(第二轮) | 第177-1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8-189页 | 致谢 | 第189-190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