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本论文常用缩写词 | 第9-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0页 |
1.1 结核病流行病学 | 第14页 |
1.2 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 | 第14-15页 |
1.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第15页 |
1.4 结核病疫苗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1 卡介苗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4.2 亚单位疫苗 | 第16页 |
1.4.3 DNA疫苗 | 第16-17页 |
1.4.4 重组疫苗 | 第17页 |
1.4.5 减毒活疫苗 | 第17页 |
1.5 非极性脂质佐剂理论基础和作用 | 第17-18页 |
1.6 缺失菌株背景 | 第18页 |
1.7 薄层色谱法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8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非极性脂质佐剂的制备 | 第20-33页 |
2.1 前言 | 第20页 |
2.2 材料 | 第20-22页 |
2.2.1 菌株 | 第20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2.2.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0-21页 |
2.2.4 相关溶液配制 | 第21-22页 |
2.3 方法 | 第22-25页 |
2.3.1 菌株培养 | 第22-23页 |
2.3.2 BCG-pasteur、△BCG3112 和△BCG3113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3-24页 |
2.3.3 菌株脂质萃取 | 第24页 |
2.3.4 薄层色谱法分析菌株脂质成分 | 第24-25页 |
2.4 结果 | 第25-29页 |
2.4.1 菌株生长曲线 | 第25-27页 |
2.4.2 薄层色谱法分析菌株脂质成分 | 第27-29页 |
2.5 讨论 | 第29-31页 |
2.5.1 BCG-pasteur、△BCG3112 和△BCG3113 生长情况 | 第29-30页 |
2.5.2 萃取剂和展开剂系统的选用 | 第30-31页 |
2.5.3 薄层色谱法分析三种菌株非极性脂质成分 | 第31页 |
2.6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非极性脂质佐剂对结核病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 第33-55页 |
3.1 前言 | 第33页 |
3.2 材料 | 第33-34页 |
3.2.1 菌株 | 第33页 |
3.2.2 小鼠 | 第33页 |
3.2.3 相关溶液配制 | 第33-34页 |
3.3 方法 | 第34-40页 |
3.3.1 疫苗免疫小鼠 | 第34-35页 |
3.3.2 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中表达IFN-γ的T淋巴细胞 | 第35-36页 |
3.3.3 ELISpot法检测免疫小鼠分泌IFN-γ的脾淋巴细胞 | 第36-37页 |
3.3.4 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的检测 | 第37-38页 |
3.3.5 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的检测 | 第38页 |
3.3.6 H37Rv菌对免疫小鼠的攻毒实验 | 第38-40页 |
3.4 结果 | 第40-50页 |
3.4.1 流式细胞术对PMA刺激的表达IFN-γ小鼠脾T淋巴细胞的检测结果 | 第40-42页 |
3.4.2 流式细胞术对PPD刺激的表达IFN-γ小鼠T脾淋巴细胞的检测结果 | 第42-44页 |
3.4.3 ELISpot法检测免疫小鼠分泌IFN-γ的脾淋巴细胞 | 第44-45页 |
3.4.4 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检测结果 | 第45-46页 |
3.4.5 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检测结果 | 第46页 |
3.4.6 H37Rv菌对免疫小鼠的攻毒实验结果 | 第46-50页 |
3.5 讨论 | 第50-53页 |
3.5.1 非极性脂质佐剂对PMA和 PPD刺激的表达IFN-γ小鼠脾T淋巴细胞数的影响 | 第50-51页 |
3.5.2 ELISpot法检测免疫小鼠分泌IFN-γ的脾淋巴细胞 | 第51页 |
3.5.3 非极性脂质佐剂对免疫小鼠Ig G和 Ig M抗体水平的影响 | 第51-52页 |
3.5.4 结合脂质佐剂疫苗对H37Rv菌攻毒小鼠的保护作用 | 第52-53页 |
3.6 小结 | 第53-55页 |
全文总结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