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聚合物改性硅胶复合材料对水体中镉离子的吸附研究 |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0-22页 | 1.1水体中重金属的现状、来源以及危害 | 第10-12页 | 1.1.1水体中重金属的现状 | 第10-11页 | 1.1.2水体中重金属的来源 | 第11页 | 1.1.3重金属的危害 | 第11-12页 | 1.2含镉离子废水处理技术 | 第12-15页 | 1.2.1电化学处理法 | 第12页 | 1.2.2化学沉淀法 | 第12-13页 | 1.2.3膜分离法 | 第13页 | 1.2.4微生物修复法 | 第13-14页 | 1.2.5离子交换法 | 第14页 | 1.2.6浮选法 | 第14页 | 1.2.7吸附法 | 第14-15页 | 1.3吸附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及进展 | 第15-17页 | 1.3.1碳基吸附材料 | 第15-16页 | 1.3.2生物吸附材料 | 第16页 | 1.3.3粘土类吸附材料 | 第16-17页 | 1.3.4硅基吸附材料 | 第17页 | 1.4复合吸附材料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研究 | 第17-19页 | 1.4.1高分子复合型 | 第18页 | 1.4.2高分子/无机复合型 | 第18页 | 1.4.3无机/无机复合型 | 第18-19页 | 1.5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5.1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5.2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3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6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二章实验部分 | 第22-29页 | 2.1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2.2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2.3测试仪器及方法 | 第25页 | 2.4价格评估 | 第25页 | 2.5吸附等温线模型 | 第25-26页 | 2.5.1Langmuir等温线模型 | 第26页 | 2.5.2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 | 第26页 | 2.5.3Sips等温线模型 | 第26页 | 2.6动力学模型 | 第26-28页 | 2.6.1准一阶动力学模型 | 第27页 | 2.6.2准二阶动力学模型 | 第27页 | 2.6.3WeberandMorris模型 | 第27-28页 | 2.7热力学方程 | 第28-29页 | 第三章聚丙烯酰胺改性硅胶吸附剂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29-43页 | 3.1引言 | 第29-30页 | 3.2样品的表征 | 第30-33页 | 3.2.1红外光谱分析 | 第30-31页 | 3.2.2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分析 | 第31-32页 | 3.2.3扫描电镜分析 | 第32-33页 | 3.3单因素条件实验 | 第33-36页 | 3.3.1丙烯酰胺含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2pH值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3吸附时间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吸附等温线研究 | 第36-38页 | 3.5吸附热力学研究 | 第38页 | 3.6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38-41页 | 3.7价格评估 | 第41-42页 | 3.8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聚丙烯酸钠改性硅胶吸附剂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43-55页 | 4.1引言 | 第43页 | 4.2样品表征 | 第43-46页 | 4.2.1红外光谱分析 | 第43-44页 | 4.2.2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分析 | 第44-45页 | 4.2.3扫描电镜分析 | 第45-46页 | 4.3单因素条件考察实验 | 第46-50页 | 4.3.1丙烯酸比例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2氢氧化钠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3pH值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4吸附时间的影响 | 第49-50页 | 4.4吸附等温线研究 | 第50-52页 | 4.5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52-53页 | 4.6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酸钠改性硅胶去除重金属离子的对比与分析 | 第55-64页 | 5.1引言 | 第55页 | 5.2聚合物改性硅胶的改性机理 | 第55-57页 | 5.2.1硅烷偶联剂改性硅胶的改性机理 | 第55-56页 | 5.2.2聚合物改性硅胶的聚合机理 | 第56-57页 | 5.3聚合物改性硅胶去除Cd2+的机理探讨 | 第57-62页 | 5.3.1PAAM-NH2-SiO2去除Cd2+的机理 | 第57-59页 | 5.3.2PAAS-NH2-SiO2去除Cd2+的机理 | 第59-62页 | 5.4两种改性材料的吸附Cd2+的性能对比 | 第62-63页 | 5.5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结论 | 第64-65页 | 6.2建议与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5页 |
|
|
|
|
论文编号BS4734862,这篇论文共75页 会员购买按0.35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6.25元。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37.5元 。 |
 |
 |
我还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下载更优惠!充值送钱! |
我只需要这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
|
|
|
版权申明:本目录由www.jylw.com网站制作,本站并未收录原文,如果您是作者,需要删除本篇论文目录请通过QQ或其它联系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