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合科技史的科学技术探究活动的开发与利用--以气垫船活动为例 |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问题来源 | 第8-10页 | 三、研究目的 | 第10页 | 四、科学史、技术史与科学探究 | 第10-15页 | (一) 科学史对科学教育的价值 | 第10-13页 | (二) 科学探究与科学实践 | 第13-15页 | 1、科学探究 | 第13-14页 | 2、科学实践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爱上气垫船 | 第15-39页 | 一、结缘气垫船,探究气垫船 | 第15-29页 | (一) 从纸碗到简易遥控气垫船的探究 | 第15-25页 | (二) 查阅有关气垫船科学史的文献、完成周边射流式气垫船模型 | 第25-29页 | 二、走入课堂的气垫船 | 第29-35页 | (一) 气垫船走入XX外国语学校的 | 第29-33页 | (二) 气垫船走进深圳XX中学 | 第33-35页 | 三、气垫船的发展历程 | 第35-39页 | (一) 气垫船的萌芽阶段 | 第35页 | (二) 气垫船的发展阶段 | 第35-37页 | (三) 气垫船的实用阶段 | 第37-39页 | 第三章 作为“探究者”的教学实践 | 第39-49页 | 一、角色转变,教师也是“探究者” | 第39页 | 二、走过坎坷,作为“探究者”感受探究的魅力 | 第39-40页 | (一) 诸多艰辛,深感山穷水复 | 第39页 | (二) 百转千回,喜获柳暗花明 | 第39-40页 | 三、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理论基础 | 第40-41页 | (一) 孟克与奥斯本的融合模式 | 第40-41页 | (二) 探究式教学 | 第41页 | 四、教学实践,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之美 | 第41-49页 | (一) 课前准备 | 第41页 | (二) 知识准备 | 第41页 | (三) 教学目标 | 第41页 | (四) 教学过程 | 第41-49页 | 第四章 结论及反思 | 第49-53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一) 选择适合于相应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发明或者发现作为素材 | 第49页 | (二) 确定所要研究的素材的性质 | 第49-50页 | (三) 在课程开始之前,建立可行的模型 | 第50页 | (四) 与学生探讨科技史、科技哲学 | 第50页 | 二、研究反思 | 第50-53页 | (一) 回顾儿时的学习探究经历 | 第50-51页 | (二) 亲身经历探究,不断理解探究 | 第51页 | (三) 学习科技史,不断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 | 第51页 | (四) 回顾自己的经历,融合科技史开发探究活动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附录 | 第55-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