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引言 | 第10-14页 |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2.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页 |
(三)研究方法与相关问题界定 | 第12-14页 |
1.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2.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 第13-14页 |
二、清水河陶瓷的历史意义 | 第14-19页 |
(一)清水河制瓷业的历史地位 | 第14页 |
(二)清水河陶瓷材料的地域特性 | 第14-15页 |
(三)清水河陶土与其他地区陶土量化对比 | 第15-17页 |
(四)清水河陶瓷与其他地区陶瓷艺术造型对比 | 第17-19页 |
三、清水河陶瓷材料及制作工艺概述 | 第19-21页 |
(一)粗陶烧制法 | 第19-20页 |
1.粗陶细化工艺 | 第19页 |
2.坯体着色工艺 | 第19-20页 |
(二)化妆土装饰法 | 第20-21页 |
1.造型手法与化妆土相结合 | 第20页 |
2.色彩釉料与化妆土相结合 | 第20-21页 |
四、地域文化特色与民族陶瓷艺术创作的内在联系 | 第21-25页 |
(一)用粗陶材料特性和塑造肌理去表现作品不同的审美情趣 | 第21-22页 |
1.清水河粗陶的材料特征与地域特色 | 第21页 |
2.粗陶表现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特色和文化内涵 | 第21-22页 |
(二)如何理解现当代内蒙古草原特色陶艺作品的文化内涵 | 第22-23页 |
1.草原文化自身的传承性和自主性 | 第22-23页 |
2.陶艺作品弘扬发展草原文化的必要性 | 第23页 |
(三)重视本体民族传统文化创作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 第23-25页 |
1.重视继承发展本土文化创作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陶艺作品 | 第23页 |
2.提高内在艺术修养创作与大众审美需求相适应的陶艺作品 | 第23-25页 |
五、清水河陶瓷材料及技法在我的民族陶艺创作中的应用 | 第25-37页 |
(一)陶艺作品“草原儿女” | 第25-27页 |
1.陶艺草原儿女的设计理念 | 第25页 |
2.陶艺草原儿女工艺特点和装饰形式 | 第25-26页 |
3.陶艺“草原儿女”的造型风格和艺术内涵 | 第26-27页 |
(二)陶艺作品“母与子” | 第27-29页 |
1.陶艺母与子的设计理念 | 第27-28页 |
2.陶艺母与子工艺特点和装饰形式 | 第28页 |
3.陶艺母与子造型风格和艺术内涵 | 第28-29页 |
(三)陶艺作品“草原魂” | 第29-30页 |
1.陶艺“草原魂”的设计理念 | 第29页 |
2.陶艺“草原魂”的工艺特点和装饰形式 | 第29-30页 |
3.陶艺“草原魂”造型风格和艺术内涵 | 第30页 |
(四)陶艺作品“戏剧人生” | 第30-33页 |
1.陶艺“戏剧人生”的设计理念 | 第31页 |
2.陶艺“戏剧人生”的工艺特点和装饰形式 | 第31-32页 |
3.陶艺“戏剧人生”的造型风格和艺术内涵 | 第32-33页 |
(五)陶艺作品“苍穹之下” | 第33-34页 |
1.陶艺“苍穹之下”的设计理念 | 第33页 |
2.陶艺“苍穹之下”的工艺特点和装饰形式 | 第33页 |
3.陶艺“苍穹之下”的造型风格和艺术内涵 | 第33-34页 |
(六)陶艺作品“器语” | 第34-35页 |
1.陶艺“器语”的设计理念 | 第34页 |
2.陶艺“器语”的工艺特点和装饰形式 | 第34页 |
3.陶艺“器语”的造型风格和艺术内涵 | 第34-35页 |
(七)如何运用清水河陶瓷材料以及技法夯实创作的艺术表现力 | 第35-37页 |
1.改良材料强化地域特点 | 第35页 |
2.施釉烧制过程数据化 | 第35-36页 |
3.作品造型风格指向性明确 | 第36页 |
4.综合论述 | 第36-37页 |
六、在我的陶艺创作中地域民族特色的必要性 | 第37-39页 |
(一)地域特色民族陶瓷作品的艺术特点分析 | 第37页 |
(二)地域特色民族陶瓷作品的精神内涵分析 | 第37-38页 |
(三)地域特色民族陶瓷作品是历史的呼唤 | 第38页 |
(四)地域特色民族陶瓷作品是时代的呼唤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