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高校间硕士学位互授问题研究 |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13-15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3-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概念界定 | 第15-24页 | 一、中外合作办学 | 第15-18页 | 二、学位互授 | 第18-23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23-24页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第24-27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24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学位互授的发展背景与行动主体 | 第27-37页 | 第一节 学位互授的发展背景 | 第27-32页 | 一、学位互授的宏观背景 | 第27-30页 | 二、学位互授的微观背景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学位互授的行动主体 | 第32-36页 | 一、制度传送:国际组织 | 第33-34页 | 二、宏观引导:政府 | 第34页 | 三、实施主体:高校 | 第34-35页 | 四、需求导向:社会力量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国内学位互授现状分析 | 第37-54页 | 第一节 学位互授的发展沿革 | 第37-39页 | 一、学位互授的探索时期(1993—2002年) | 第37-38页 | 二、学位互授的发展时期(2003—至今)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学位互授的基本情况 | 第39-49页 | 一、学位互授的特征分析 | 第40-44页 | 二、学位互授的发展趋势 | 第44-49页 | 第三节 学位互授的基本成效 | 第49-52页 | 一、提升高校国际化水平 | 第51页 | 二、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学位互授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4-81页 | 第一节 法律、制度层面的问题影响项目顺利开展 | 第54-59页 | 一、资格认证难落实 | 第56-57页 | 二、中外学制融合困难 | 第57-58页 | 三、规章制度有待建立 | 第58-59页 | 第二节 实施层面的问题阻碍项目可持续发展 | 第59-72页 | 一、中方不占主导地位 | 第59-61页 | 二、学分互认难协调 | 第61-63页 | 三、学位授予标准不一致 | 第63-65页 | 四、课程设置衔接困难 | 第65-66页 | 五、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66-68页 | 六、质量保障主体单一 | 第68-70页 | 七、经费支持缺乏 | 第70-72页 | 第三节 师生层面的问题影响项目参与度 | 第72-79页 | 一、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 | 第72-75页 | 二、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 第75-79页 | 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完善学位互授的对策建议 | 第81-99页 | 第一节 正确认识和发挥利益相关者的作用 | 第81-86页 | 一、明确利益相关者的职责和地位 | 第81-84页 | 二、以高校为桥梁发挥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作功效 | 第84-86页 | 第二节 针对利益相关者的对策建议 | 第86-97页 | 一、政府层面:完善法律政策,发挥政府宏观指导 | 第86-88页 | 二、高校层面:明确办学主导地位,优化项目实施过程 | 第88-95页 | 三、学生层面:注重学生身心健康,满足学生基本需求 | 第95-96页 | 四、教师层面:发挥导师科研潜力,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 | 第96-97页 | 小结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4页 | 后记 | 第104-106页 | 附录 | 第106-112页 | 附录一 | 第106-112页 | 附录二 | 第112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