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3 安全管理能力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安全管理能力理论研究 | 第12-15页 |
1.3.2 安全管理能力测评方法的研究 | 第15-16页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主要内容及难点 | 第16-19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3 本文研究难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民航机务维修安全管理基本理论 | 第19-27页 |
2.1 机务维修安全管理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2.1.1 机务维修安全管理内涵 | 第19页 |
2.1.2 机务维修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 | 第19-20页 |
2.2 Reason病原体模型 | 第20-21页 |
2.3 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 第21-23页 |
2.3.1 常见综合评价方法 | 第21-22页 |
2.3.2 常见评价方法的不足 | 第22-23页 |
2.4 物元和可拓理论概述 | 第23-27页 |
2.4.1 理论简介 | 第23页 |
2.4.2 基本概念 | 第23-25页 |
2.4.3 物元可拓理论应用领域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民航机务维修部门安全管理能力指标体系研究 | 第27-44页 |
3.1 机务维修部门安全管理能力系统结构的构建 | 第27-29页 |
3.1.1 机务维修部门安全管理能力的概念及内涵 | 第27页 |
3.1.2 机务维修部门安全管理能力系统框架研究 | 第27-29页 |
3.2 机务维修部门安全管理能力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 第29-31页 |
3.2.1 评价指标的选取依据 | 第29页 |
3.2.2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29-30页 |
3.2.3 指标体系构建过程研究 | 第30-31页 |
3.3 民航机务维修部门安全管理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31-40页 |
3.3.1 基于reason模型的机务维修部门安全管理能力分析 | 第31-35页 |
3.3.2 民航机务维修部门安全管理能力指标体系的选取 | 第35-39页 |
3.3.3 民航机务维修部门安全管理能力评价指标的建立 | 第39-40页 |
3.4 G1法确定民航机务维修部门安全管理能力评价指标权重 | 第40-44页 |
3.4.1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方法选取 | 第40-42页 |
3.4.2 机务维修部门安全管理能力指标权重计算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机务维修部门安全管理能力评价模型研究 | 第44-49页 |
4.1 机务维修部门安全管理能力评价模型构建思路 | 第44页 |
4.2 物元可拓法在维修部门安全管理能力评价应用中的可行性分析 | 第44-46页 |
4.3 基于物元可拓的机务维修部门安全管理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46-49页 |
4.3.1 确定安全管理能力评价指标 | 第46页 |
4.3.2 确定待评价物元 | 第46页 |
4.3.3 确定经典域 | 第46-47页 |
4.3.4 确定节域 | 第47页 |
4.3.5 计算各评价指标关联度 | 第47-48页 |
4.3.6 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 | 第48页 |
4.3.7 计算综合关联度和等级变量特征值 | 第48页 |
4.3.8 判断机务维修部门安全管理能力等级 | 第48-49页 |
第五章 评价模型应用分析 | 第49-59页 |
5.1 某航空公司机务维修部门安全管理能力研究背景 | 第49页 |
5.2 某航空公司机务维修部门安全管理能力研究设计 | 第49-52页 |
5.2.1 调查问卷设计 | 第50页 |
5.2.2 调查问卷检验 | 第50-51页 |
5.2.3 调查问卷统计 | 第51-52页 |
5.3 某航空公司机务维修部门安全管理能力综合评价 | 第52-57页 |
5.3.1 确定经典域、节域、待评价物元 | 第52-53页 |
5.3.2 确定关联系数 | 第53-54页 |
5.3.3 计算综合关联度 | 第54-57页 |
5.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57-5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之处 | 第59页 |
6.1.1 研究结论 | 第59页 |
6.1.2 创新之处 | 第59页 |
6.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68页 |
附录A | 第68-73页 |
附录B | 第73-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