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的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其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理论概述 | 第16-23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界定 | 第16-19页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 第16-18页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特点 | 第18-19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时代化的一致性 | 第19-23页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 第19-20页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的科学内涵 | 第20-21页 |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一致性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大众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典范 | 第23-32页 |
第一节《大众哲学》的成书背景 | 第23-24页 |
第二节《大众哲学》的思想内容及特色 | 第24-28页 |
一、《大众哲学》的思想内容 | 第24-26页 |
二、《大众哲学》的“大众化”写作特色 | 第26-28页 |
第三节《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和影响 | 第28-32页 |
一、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的现实道路 | 第28-29页 |
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做了初步探索 | 第29-30页 |
三、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和历史影响 | 第30-32页 |
第三章《新大众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理论创新之作 | 第32-40页 |
第一节《新大众哲学》的成书背景 | 第32-34页 |
第二节《新大众哲学》的文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 第34-36页 |
第三节《新大众哲学》在大众化方面的特色 | 第36-40页 |
一、表达形式的大众化 | 第36-38页 |
二、写作内容的大众化 | 第38-40页 |
第四章 从《大众哲学》到《新大众哲学》:大众化理论范式的继承和发展 | 第40-48页 |
第一节 从《大众哲学》到《新大众哲学》:大众化理论范式的继承 | 第40-44页 |
一、“通俗生动的语言”始终是大众哲学的话语表达形式 | 第41页 |
二、“时代问题导向”始终是大众形态哲学所坚持的基本原则 | 第41-42页 |
三、“关切民生”始终是大众哲学所坚持的基本价值取向 | 第42-43页 |
四、“理论联系实际”始终是大众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43-44页 |
第二节 从《大众哲学》到《新大众哲学》:大众化理论范式的发展创新 | 第44-48页 |
一、结构体系上的创新 | 第44页 |
二、理论内容上的创新 | 第44-45页 |
三、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 第45-46页 |
四、写作原则的创新 | 第46-48页 |
第五章《新大众哲学》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 第48-55页 |
第一节 对于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重要意义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意义 | 第49-51页 |
第三节 对于推动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 第51-53页 |
第四节 对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意义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本文作者读研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