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法律服务招投标监督的实效评估及提升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事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7-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 难点与创新点 | 第18-20页 | 1.5.1 难点 | 第18-19页 | 1.5.2 创新点 | 第19-20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0-30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0-25页 | 2.1.1 政府法律服务 | 第20-22页 | 2.1.2 招投标 | 第22-24页 | 2.1.3 监督实效 | 第24-2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5-30页 | 2.2.1 行政监督理论 | 第25-27页 | 2.2.2 绩效管理理论 | 第27-30页 | 3 我国政府法律服务招投标监督的现状 | 第30-42页 | 3.1 政府法律服务招投标监督的法律体系 | 第30-32页 | 3.2 政府法律服务招投标监督的主体和方式 | 第32-36页 | 3.2.1 社会监督的主要监督主体和监督方式 | 第32-34页 | 3.2.2 政府监督的权限配置和监督方式 | 第34-36页 | 3.3 政府法律服务招投标监督的对象与内容 | 第36-42页 | 3.3.1 招投标中的程序性违法行为 | 第37-40页 | 3.3.2 招投标中的实质性违法行为 | 第40-42页 | 4 政府法律服务招投标监督实效的评估体系构建 | 第42-56页 | 4.1 监督实效评估体系的内涵及目标 | 第42页 | 4.2 监督实效评估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原则 | 第42-44页 | 4.2.1 构建的思路 | 第42-43页 | 4.2.2 构建的原则 | 第43-44页 | 4.3 监督实效评估体系的维度 | 第44-46页 | 4.3.1 IPO模型与社会监督实效评估 | 第44-45页 | 4.3.2 平衡计分卡与政府监督实效 | 第45-46页 | 4.4 监督实效评估指标的确立 | 第46-52页 | 4.4.1 指标筛选 | 第47-49页 | 4.4.2 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49-52页 | 4.5 监督实效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2-56页 | 4.5.1 层次分析法在权重测度中的应用简介 | 第52-53页 | 4.5.2 权重测度的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53-56页 | 5 政府法律服务招投标监督实效评估体系的应用与分析—以武汉市为例 | 第56-71页 | 5.1 武汉市政府法律服务招投标监督的概况 | 第56-58页 | 5.1.1 社会监督的基本情况 | 第56-57页 | 5.1.2 政府监督的基本情况 | 第57-58页 | 5.2 武汉市政府法律服务招投标监督实效的评估 | 第58-65页 | 5.2.1 评估目标 | 第58页 | 5.2.2 评估主体 | 第58页 | 5.2.3 评估指标应用的操作说明 | 第58页 | 5.2.4 武汉市监督实效评估的实拖 | 第58-62页 | 5.2.5 武汉市监督实效评估的结果分析 | 第62-65页 | 5.3 武汉市政府法律服务招投标监督的现存问题分析 | 第65-71页 | 5.3.1 社会监督力度薄弱 | 第65-67页 | 5.3.2 政府蓝督运转不畅 | 第67-69页 | 5.3.3 有形市场发展滞后 | 第69-71页 | 6 提升政府法律服务招投标监督实效的途径 | 第71-78页 | 6.1 理顺权责,加强政府监督的协调性 | 第71-73页 | 6.1.1 监管分置,采管分离 | 第71-72页 | 6.1.2 部门协作,信息共享 | 第72页 | 6.1.3 集中招标,定点采购 | 第72-73页 | 6.2 健全制度,提升社会监督的影响力 | 第73-75页 | 6.2.1 规范信息公开、增强流程透明 | 第73页 | 6.2.2 推动职业认证、树立行业权威 | 第73-74页 | 6.2.3 健全救济机制、强化外部监督 | 第74-75页 | 6.3 完善规则,推进市场的规范化建设 | 第75-78页 | 6.3.1 健全市场规则 | 第75-76页 | 6.3.2 推广电子招投标 | 第76-77页 | 6.3.3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 第77-7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录 | 第83-98页 | 致谢 | 第98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