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绪论 | 第9-23页 |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混凝土断裂模型 | 第10-16页 |
1.2.1混凝土非线性断裂模型的发展 | 第10-13页 |
1.2.2双K断裂模型 | 第13-16页 |
1.3混凝土断裂力学试验方法 | 第16-21页 |
1.3.1三点弯曲梁试验方法 | 第16-17页 |
1.3.2紧凑拉伸法和楔入劈拉法 | 第17-18页 |
1.3.3巴西劈拉断裂试验方法 | 第18-20页 |
1.3.4其他断裂试验方法 | 第20-21页 |
1.4本文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4.1采用三点弯曲梁试验方法测定混凝土双K断裂参数 | 第21页 |
1.4.2底部开缝立方体的应力强度因子与临界等效裂缝长度的确定 | 第21页 |
1.4.3采用DIC测量底部开缝立方体试件的裂缝扩展过程 | 第21-22页 |
1.4.4采用底部开缝立方体试验方法测定混凝土双K断裂参数 | 第22-23页 |
2采用三点弯曲梁测定混凝土的双K断裂韧度的试验研究 | 第23-35页 |
2.1引言 | 第23-24页 |
2.2试验概况 | 第24-26页 |
2.2.1试件准备 | 第24-25页 |
2.2.2三点弯曲梁试验 | 第25-26页 |
2.3试验结果分析 | 第26-34页 |
2.3.1P-CMOD与P-δ曲线 | 第26-28页 |
2.3.2起裂断裂韧度 | 第28-31页 |
2.3.3断裂能 | 第31-32页 |
2.3.4失稳断裂韧度 | 第32-34页 |
2.4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底部开缝立方体应力强度因子和裂缝张开口位移的公式确定 | 第35-42页 |
3.1引言 | 第35-36页 |
3.2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6-38页 |
3.2.1单元选取 | 第36页 |
3.2.2应力分析 | 第36-38页 |
3.3应力强度因子与裂缝张开口位移 | 第38-41页 |
3.3.1应力强度因子的计算 | 第38-40页 |
3.3.2裂缝张开口位移的计算 | 第40-41页 |
3.4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采用DIC方法测量底部开缝立方体裂缝扩展过程 | 第42-58页 |
4.1引言 | 第42页 |
4.2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42-44页 |
4.2.1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介绍 | 第42-44页 |
4.2.2试验设备和操作步骤 | 第44页 |
4.3试验概况 | 第44-46页 |
4.3.1试验方法与试件制作 | 第44-45页 |
4.3.2试验装置 | 第45-46页 |
4.4试件断裂过程区演化过程 | 第46-55页 |
4.5结果与讨论 | 第55-57页 |
4.5.1断裂过程区的扩展全过程 | 第55-56页 |
4.5.2FPZ长度的尺寸效应 | 第56-57页 |
4.6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采用底部开缝立方体测定混凝土双K断裂韧度的试验研究 | 第58-76页 |
5.1引言 | 第58-59页 |
5.2试验概况 | 第59-61页 |
5.2.1试件准备 | 第59-60页 |
5.2.2加载装置与试验过程 | 第60-61页 |
5.3试验结果分析 | 第61-70页 |
5.3.1试件的破坏形态与P-CMOD1/2曲线 | 第61-63页 |
5.3.2起裂韧度的确定 | 第63-66页 |
5.3.3临界等效裂缝长度的确定 | 第66-68页 |
5.3.4失稳韧度的确定 | 第68-70页 |
5.4三点弯曲梁试验与底部开缝立方体试验比较 | 第70-74页 |
5.4.1破坏形式与P-CMOD曲线对比 | 第70-71页 |
5.4.2起裂断裂韧度的对比 | 第71-73页 |
5.4.3临界裂缝扩展长度的对比 | 第73-74页 |
5.4.4失稳断裂韧度的对比 | 第74页 |
5.5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