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绪论 | 第9-14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9页 |
·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对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1-14页 |
·时序断面的划分依据 | 第11-12页 |
·时序断面的划分 | 第12-14页 |
2、鼓浪屿概况 | 第14-20页 |
·自然环境 | 第14-15页 |
·区域位置 | 第14页 |
·气候条件 | 第14-15页 |
·地形地貌 | 第15页 |
·社会环境 | 第15-18页 |
·社会历史发展 | 第15-16页 |
·政治经济基础 | 第16-18页 |
·人文环境 | 第18-19页 |
·传统文化的继承 | 第18-19页 |
·外来文化的影响 | 第19页 |
·总结 | 第19-20页 |
3、时序断面一:鸦片战争以前(1840年以前) | 第20-34页 |
·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概述 | 第20-22页 |
·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概述 | 第20页 |
·鼓浪屿的历史背景 | 第20-22页 |
·鸦片战争以前鼓浪屿居住建筑的发展 | 第22-33页 |
·闽南大厝建筑的形成背景 | 第22-24页 |
·闽南大厝的建筑形式 | 第24-31页 |
·鼓浪屿大厝建筑的现状分布情况 | 第31-33页 |
·总结 | 第33-34页 |
4、时序断面二:鸦片战争以后至建国以前(1840—1949) | 第34-84页 |
·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概述 | 第34-41页 |
·社会性质的变化 | 第34-35页 |
·文化思想的变化 | 第35-39页 |
·居住建筑形态的变化 | 第39-41页 |
·鸦片战争以后至辛亥革命以前(1840—1910)的鼓浪屿居住建筑 | 第41-56页 |
·鼓浪屿的建设背景 | 第41-43页 |
·宗主国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建筑风格 | 第43-49页 |
·鼓浪屿居住建筑的发展 | 第49-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辛亥革命以后至抗日战争以前(1911—1937)的鼓浪屿居住建筑 | 第56-83页 |
·鼓浪屿的建设背景 | 第56-61页 |
·侨居国的建筑概况 | 第61-64页 |
·鼓浪屿居住建筑的发展 | 第64-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抗日战争以后至建国以前(1937—1949)的鼓浪屿居住建筑 | 第83页 |
·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概述 | 第83页 |
·鼓浪屿的建设概况 | 第83页 |
·总结 | 第83-84页 |
5、时序断面三:建国以后(1949—2007) | 第84-105页 |
·建国以后至改革开放以前(1949—1979)的鼓浪屿居住建筑 | 第84-95页 |
·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概述 | 第84-88页 |
·鼓浪屿居住建筑的发展 | 第88-95页 |
·小结 | 第95页 |
·改革开放以后(1979—2007)的鼓浪屿居住建筑 | 第95-103页 |
·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概述 | 第95-97页 |
·鼓浪屿居住建筑的发展 | 第97-103页 |
·小结 | 第103页 |
·总结 | 第103-105页 |
6、鼓浪屿居住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 第105-110页 |
·保护目的与意义 | 第105页 |
·保护政策 | 第105-107页 |
·保护对象 | 第107-108页 |
·保护建议 | 第108-110页 |
7、结论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6页 |
图表目录 | 第116-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