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子明故居环境景观设计 |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1 世界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 | 第10页 | 1.2 长沙市发展规划 | 第10-11页 | 1.3 “浏阳河九道湾”精品景观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基地分析 | 第12-18页 | 2.1 区位分析 | 第12-13页 | 2.1.1 宏观层面 | 第12页 | 2.1.2 中观层面 | 第12-13页 | 2.1.3 微观层面 | 第13页 | 2.2 现状分析 | 第13-18页 | 2.2.1 故居现状 | 第13-14页 | 2.2.2 故居沿革 | 第14-15页 | 2.2.3 景观现状 | 第15-18页 | 第三章 人物介绍 | 第18-21页 | 3.1 革命篇章 | 第18-19页 | 3.2 转折篇章 | 第19页 | 3.3 科教篇章 | 第19-21页 | 第四章 景观定位 | 第21-25页 | 4.1 中国近现代纪念性景观 | 第21页 | 4.2 长沙近现代纪念性景观分类 | 第21-22页 | 4.2.1 长沙近现代名人故居 | 第21页 | 4.2.2 长沙近现代公馆园林 | 第21-22页 | 4.2.3 长沙近现代宗教园林 | 第22页 | 4.2.4 长沙近现代公共园林 | 第22页 | 4.3 柳子明故居景观定位 | 第22-25页 | 4.3.1 功能需求 | 第22-23页 | 4.3.2 景观布局 | 第23-24页 | 4.3.3 景观目的 | 第24-25页 | 第五章 项目分析 | 第25-30页 | 5.1 现有优势 | 第25-27页 | 5.1.1 区域优势集中,经济发展迅速 | 第25页 | 5.1.2 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 第25-26页 | 5.1.3 自然风光秀美,游人络绎不绝 | 第26-27页 | 5.2 劣势分析 | 第27-28页 | 5.2.1 场地区域受限制,场地功能欠深入 | 第27页 | 5.2.2 设计过程不亲民,大众参与度不高 | 第27-28页 | 5.2.3 场所管理较粗放,管理系统欠完善 | 第28页 | 5.3 潜在威胁 | 第28-30页 | 5.3.1 环境问题 | 第28页 | 5.3.2 高投入的回报问题 | 第28-29页 | 5.3.3 名人故居规划系统不完善问题 | 第29-30页 | 第六章 设计思路 | 第30-32页 | 6.1 “源”的定义 | 第30-31页 | 6.1.1 “源”——“起源” | 第30-31页 | 6.1.2 “源”——“源泉” | 第31页 | 6.1.3 “源”——亦“园” | 第31页 | 6.2 具体表达思路 | 第31-32页 | 第七章 设计原则 | 第32-34页 | 7.1 因地制宜 | 第32页 | 7.2 适地适树 | 第32页 | 7.3 步移景异 | 第32-33页 | 7.4 交通可达 | 第33-34页 | 第八章 近、远期景观规划 | 第34-36页 | 8.1 近期景观规划 | 第34页 | 8.2 中长期景观规划 | 第34-36页 | 第九章 功能分区 | 第36-40页 | 9.1 核心景观区 | 第38页 | 9.2 品茗思忆区 | 第38页 | 9.3 休闲游步区 | 第38-39页 | 9.4 运动健身区 | 第39页 | 9.5 生态停车区 | 第39-40页 | 第十章 方案设计 | 第40-49页 | 10.1 总平面方案 | 第40-46页 | 10.1.1 核心景观区 | 第41-43页 | 10.1.2 品茗思忆区 | 第43-44页 | 10.1.3 休闲游步区 | 第44-45页 | 10.1.4 运动健身区 | 第45页 | 10.1.5 生态停车区 | 第45-46页 | 10.2 植物配置 | 第46-47页 | 10.2.1 基础情况 | 第46页 | 10.2.2 选择性保留 | 第46页 | 10.2.3 主要乔木种类与分布 | 第46-47页 | 10.3 竖向控制及水电管网 | 第47-48页 | 10.3.1 场地竖向设计 | 第48页 | 10.3.2 水电管网 | 第48页 | 10.4 亮化设计 | 第48-49页 | 第十一章 总结与讨论 | 第49-52页 | 11.1 总结 | 第49-50页 | 11.1.1 整理了柳子明故居的相关发展政策与景观定位 | 第49页 | 11.1.2 整理出柳子明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故居原始信息以及变迁过程 | 第49-50页 | 11.1.3 分析整理出柳子明故居环境景点建设的优势与不足,以及潜在威胁 | 第50页 | 11.1.4 通过前期的调研与分析成果进行场地景观设计并完善设计成果 | 第50页 | 11.2 讨论 | 第50-52页 | 11.2.1 问题 | 第50-51页 | 11.2.2 研究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