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13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1绪论 | 第14-24页 |
1.1燃料电池电池概述 | 第14-18页 |
1.1.1燃料电池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1.1.2燃料电池的分类 | 第15-16页 |
1.1.3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工作原理及组件 | 第16-18页 |
1.2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 | 第18-20页 |
1.2.1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的运行环境 | 第18页 |
1.2.2双极板材料的选择 | 第18-19页 |
1.2.3不锈钢双极板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表面改性技术概述 | 第20-22页 |
1.4本文研究思路 | 第22-24页 |
2实验部分 | 第24-31页 |
2.1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24-25页 |
2.1.1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1.2实验设备 | 第24页 |
2.1.3实验操作流程 | 第24-25页 |
2.2材料表征 | 第25-26页 |
2.2.1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5页 |
2.2.2能谱仪(EDS) | 第25页 |
2.2.3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5-26页 |
2.3疏水性能检测 | 第26页 |
2.4耐腐蚀性能测试 | 第26-28页 |
2.4.1极化曲线测试 | 第27页 |
2.4.2恒电位时间-电流密度曲线测试 | 第27页 |
2.4.3交流阻抗谱测试 | 第27-28页 |
2.5表面导电性能研究 | 第28-30页 |
2.6技术路线图 | 第30-31页 |
3316L不锈钢表面钽渗扩改性的最佳工艺参数研究 | 第31-39页 |
3.1316LSS表面钽渗扩改性工艺方案 | 第31-36页 |
3.1.1气压对钽改性层的影响 | 第31-33页 |
3.1.2实验温度对钽改性层的影响 | 第33-34页 |
3.1.3保温时间对钽改性层的影响 | 第34-36页 |
3.1.4最佳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36页 |
3.2最佳工艺制备的钽改性层的物相及微观组织分析 | 第36-38页 |
3.2.1Ta-316LSS的SEM表面形貌图和EDS能谱分析图 | 第36-38页 |
3.2.2裸样与Ta-316LSS的XRD分析 | 第38页 |
3.3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钽改性层性能研究 | 第39-52页 |
4.1水接触角分析 | 第39页 |
4.2Ta-316LSS在模拟PEMFC环境中的腐蚀性行为 | 第39-47页 |
4.2.1极化曲线 | 第40-42页 |
4.2.2恒电位时间-电流测试密度曲线 | 第42-44页 |
4.2.3恒电位极化对Ta-316LSS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4电化学阻抗谱 | 第45-47页 |
4.3恒电位极化对Ta-316LSS接触电阻的影响 | 第47-50页 |
4.3.1恒电位极化前Ta-316LSS的接触电阻 | 第48-49页 |
4.3.2恒电位极化后Ta-316LSS的接触电阻 | 第49-50页 |
4.4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5316LSS表面钽碳化物合金化渗扩改性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52-66页 |
5.1钽碳化物合金化渗扩改性层的制备 | 第52页 |
5.2钽碳化物合金化渗扩改性层的物相及微观组织分析 | 第52-54页 |
5.2.1改性层的SEM形貌和EDS能谱分析 | 第52-54页 |
5.2.2改性层的XRD分析 | 第54页 |
5.3水接触角分析 | 第54-55页 |
5.4TaC-316LSS在模拟PEMFC环境中的腐蚀性为 | 第55-62页 |
5.4.1极化曲线 | 第55-57页 |
5.4.2恒电位时间-电流测试密度曲线 | 第57-59页 |
5.4.3恒电位极化对Ta-C316LSS表面形貌的影响 | 第59-60页 |
5.4.4电化学阻抗谱 | 第60-62页 |
5.5恒电位极化对Ta-316LSS接触电阻的影响 | 第62-64页 |
5.5.1恒电位极化前Ta-316LSS的接触电阻 | 第62-63页 |
5.5.2恒电位极化后Ta-316LSS的接触电阻 | 第63-64页 |
5.6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