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7-8页 |
2 子宫肌瘤的西医病因学、诊断及治疗进展 | 第8-21页 |
2.1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理 | 第8-15页 |
2.1.1 性激素与子宫肌瘤 | 第8-11页 |
2.1.2 激素调节因子与子宫肌瘤 | 第11-12页 |
2.1.3 细胞凋亡与子宫肌瘤 | 第12-13页 |
2.1.4 癌基因、抑癌基因与子宫肌瘤 | 第13页 |
2.1.5 细胞免疫与子宫肌瘤 | 第13-14页 |
2.1.6 遗传因素与子宫肌瘤 | 第14页 |
2.1.7 端粒、端粒酶与子宫肌瘤 | 第14-15页 |
2.1.8 微量元素与子宫肌瘤 | 第15页 |
2.1.9 其他原因 | 第15页 |
2.2 子宫肌瘤诊断要点 | 第15-16页 |
2.3 子宫肌瘤的西医治疗 | 第16-21页 |
3 子宫肌瘤的中医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进展 | 第21-43页 |
3.1 中医病因病机及诊断 | 第21-23页 |
3.2 子宫肌瘤的中医治疗 | 第23-43页 |
3.2.1 子宫肌瘤的中医治疗原则 | 第24-25页 |
3.2.2 子宫肌瘤的中医治疗现状 | 第25-43页 |
3.2.2.1 经方论治子宫肌瘤 | 第26-30页 |
3.2.2.2 辨证分型论治子宫肌瘤 | 第30-32页 |
3.2.2.3 经期和平时分期论治子宫肌瘤 | 第32-34页 |
3.2.2.4 单方、验方论治子宫肌瘤 | 第34-37页 |
3.2.2.5 按肌瘤不同位置分别论治 | 第37-38页 |
3.2.2.6 中成药治疗子宫肌瘤 | 第38页 |
3.2.2.7 针灸治疗子宫肌瘤 | 第38-40页 |
3.2.2.8 中药外治(或内外合治)子宫肌瘤 | 第40-43页 |
3.2.2.9 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肌瘤 | 第43页 |
4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实验研究进展 | 第43-50页 |
4.1 子宫肌瘤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疗法的实验研究进展 | 第43-47页 |
4.1.1 子宫肌瘤血瘀证与血液流变学关系的实验观察 | 第43-45页 |
4.1.2 子宫肌瘤血瘀证与甲皱微循环关系的实验观察 | 第45-46页 |
4.1.3 子宫肌瘤血瘀证与其他血循环指标关系的实验观察 | 第46-47页 |
4.1.4 活血化瘀疗法对肌瘤组织超微结构影响的观察 | 第47页 |
4.2 中医药提高子宫肌瘤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 | 第47-49页 |
4.3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与微量元素关系的观察 | 第49页 |
4.4 中药对子宫肌瘤患者内分泌影响的观察 | 第49-50页 |
5 杨家林教授论治子宫肌瘤的经验 | 第50-56页 |
5.1 提出多病因致病,强调瘀血内阻是病机关键 | 第50-51页 |
5.2 认为子宫肌瘤病程缠绵,因果转化,属沉疴痼疾 | 第51-52页 |
5.3 针对主证,照顾兼证,合理选药 | 第52-53页 |
5.4 掌握时机,顾及经事、年龄、体质强弱 | 第53页 |
5.5 活血化瘀药的用药经验 | 第53-54页 |
5.6 对经期是否暂停消癥问题的看法 | 第54页 |
5.7 提出子宫肌瘤的治疗难点、对策及提高疗效的突破点 | 第54-56页 |
6 体会与述评 | 第56-62页 |
6.1 对子宫肌瘤手术治疗的认识 | 第56-57页 |
6.2 对子宫肌瘤激素治疗的认识 | 第57页 |
6.3 对新技术治疗子宫肌瘤的设想 | 第57-58页 |
6.4 对多次计划生育手术与子宫肌瘤发病关系的认识 | 第58页 |
6.5 对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现状的认识 | 第58-59页 |
6.6 对提高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的设想 | 第59-61页 |
6.7 展望 | 第61-62页 |
附 宫瘤清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 | 第62-74页 |
1 观察方法 | 第62-64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62-63页 |
1.2 观察内容及方法 | 第63-64页 |
1.3 治疗方法 | 第64页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第64页 |
1.5 统计学处理 | 第64页 |
2 观察结果 | 第64-72页 |
2.1 一般资料 | 第65-69页 |
2.2 总疗效比较 | 第69页 |
2.3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 第69-70页 |
2.4 子宫肌瘤大小分层疗效比较 | 第70页 |
2.5 临床指标疗效 | 第70-72页 |
3 小结 | 第72-73页 |
4 讨论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