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5页 |
ABSTRACT | 第15-25页 |
前言 | 第25-29页 |
1 TME的临床意义 | 第25页 |
2 腹腔镜TME的现状和问题 | 第25-26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6-29页 |
第一部分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同期临床对照研究 | 第29-51页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32-36页 |
·研究对象 | 第32-33页 |
·主要器械及设备 | 第33-34页 |
·手术组和一般处理 | 第34页 |
·手术方式 | 第34-35页 |
·评价指标 | 第35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35-36页 |
2 结果 | 第36-39页 |
·两组手术方式 | 第36页 |
·两组手术学指标 | 第36页 |
·两组并发症指标 | 第36-38页 |
·两组肿瘤根治性指标 | 第38页 |
·随访结果 | 第38-39页 |
3 讨论 | 第39-45页 |
·腹腔镜TME是否安全可行 | 第39-41页 |
·腹腔镜TME能够达到根治目的吗 | 第41-43页 |
·腹腔镜TME疗效如何 | 第43页 |
·腹腔镜TME的潜在优势和未来 | 第43-45页 |
4 结论 | 第45页 |
·腹腔镜TME具有明确的微创优势 | 第45页 |
·腹腔镜TME是安全可行的 | 第45页 |
·腹腔镜TME能够严格地遵守肿瘤学根治性原则 | 第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第二部分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的无瘤技术 | 第51-63页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临床资料 | 第52-53页 |
·技术评价依据 | 第53页 |
·腹腔镜TME无瘤技术的形成 | 第53-54页 |
2 结果 | 第54-59页 |
·防止穿刺孔漏气 | 第54页 |
·尽早吸尽腹水 | 第54页 |
·封闭浆膜面 | 第54-55页 |
·绑扎肠管 | 第55页 |
·优先处理肠系膜下血管并高位结扎 | 第55-56页 |
·沿正确平面锐性解剖 | 第56页 |
·非触碰技术 | 第56-57页 |
·直肠末段充分游离 | 第57页 |
·冲洗肛管直肠腔后横断肠管 | 第57-58页 |
·保护标本取出口 | 第58页 |
·盆腔冲洗 | 第58页 |
·套管内气体释放 | 第58-59页 |
3 讨论 | 第59-61页 |
·腹腔镜与开腹TME手术共性的无瘤技术 | 第59-60页 |
·腹腔镜TME特有的无瘤技术 | 第60页 |
·尚未解决的问题 | 第60-61页 |
4 结论 | 第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第三部分 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的学习曲线 | 第63-73页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一般资料 | 第65页 |
·手术组成员背景 | 第65-66页 |
·分组及评价指标 | 第66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66页 |
2 结果 | 第66-68页 |
·各组的临床资料比较 | 第66页 |
·各组手术效果比较 | 第66-67页 |
·各组手术频度 | 第67页 |
·主要手术并发症 | 第67-68页 |
3 讨论 | 第68-71页 |
·腹腔镜直肠癌切除的学习曲线判定 | 第68-69页 |
·钝化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学习曲线的因素 | 第69-71页 |
·无腹腔镜胆囊切除经验医师的培训 | 第71页 |
4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3页 |
第四部分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外科平面的解剖观察 | 第73-95页 |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 第76-78页 |
·临床资料 | 第76页 |
·方法: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解剖过程 | 第76-78页 |
2 结果 | 第78-85页 |
·左半结肠外侧 | 第78-79页 |
·左半结肠中线侧 | 第79-80页 |
·直肠后外侧 | 第80-82页 |
·直肠前面 | 第82-83页 |
·直肠下段周围 | 第83-85页 |
3 讨论 | 第85-93页 |
·Toldt's线——进入正确外科平面的标志线 | 第85-87页 |
·肾前筋膜——维持正确外科平面的标志面 | 第87-91页 |
·Toldt's间隙——基于肾前筋膜延续性的正确外科平面 | 第91-92页 |
·兼顾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对TME外科平面经典描述的扩展 | 第92页 |
·腹腔镜降乙结肠的分离过程是胚胎时期结直肠发育运动的逆过程 | 第92-93页 |
4 结论 | 第93页 |
·Toldt's线是进入正确外科平面的标志线 | 第93页 |
·肾前筋膜是维持正确外科平面的标志面 | 第93页 |
·Toldt's间隙是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正确外科平面 | 第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第五部分 腹腔镜下肠系膜下血管的处理技巧与解剖分析 | 第95-115页 |
1.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97-99页 |
·病例与设计 | 第97页 |
·方法:寻找和处理肠系膜下血管的解剖过程 | 第97-99页 |
2.结果 | 第99-104页 |
·寻找肠系膜下动脉 | 第99-100页 |
·离断肠系膜下动脉 | 第100-102页 |
·显露和离断肠系膜下静脉 | 第102-104页 |
3.讨论 | 第104-112页 |
·寻找肠系膜下动脉 | 第104-105页 |
·离断肠系膜下动脉 | 第105-108页 |
·显露和离断肠系膜下静脉 | 第108-111页 |
·动静脉分别处理的意义 | 第111-112页 |
4.结论 | 第112页 |
·正确的外科平面、解剖学标志和特殊的外观是定位IMA起点的要素 | 第112页 |
·垂直牵引、血管脉络化和根部离断是处理IMA的合理技术 | 第112页 |
·运用解剖学标志,结合后位和前位法,是处理IMV的有效手段 | 第112页 |
·分别处理是处理IMA和IMV的合理技术 | 第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5页 |
综述一 腹腔镜在大肠癌手术中的应用 | 第115-121页 |
1 腹腔镜大肠癌手术的适应证 | 第115-116页 |
2 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 | 第116页 |
3 对免疫和应激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4 肿瘤细胞的戳孔复发 | 第117页 |
5 中转开腹 | 第117-118页 |
6 复发率与生存率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1页 |
综述二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前沿与争论 | 第121-127页 |
1 腔镜结直肠手术的历史 | 第121页 |
2 腔镜下直肠全系膜切除的优势 | 第121-122页 |
3 腹腔镜下直肠全系膜切除的争论 | 第122-124页 |
争论一:操作的难度和危险性 | 第122-123页 |
争论二:能否达到根治及戳孔部位的复发 | 第123-124页 |
争论三:卫生经济成本过高 | 第124页 |
4 展望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7页 |
全文小结 | 第127-129页 |
1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 第127-128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28页 |
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28-129页 |
附录一 腹腔镜直肠癌TME直肠前切除术指南(草案) | 第129-141页 |
一、TME的概念 | 第129-130页 |
1.直肠系膜的解剖学基础 | 第129-130页 |
2.TME的临床意义 | 第130页 |
二、腹腔镜直肠癌保肛术式适应证 | 第130-131页 |
三、腹腔镜直肠癌的手术禁忌证 | 第131-132页 |
1.不能耐受长时间气腹的疾病 | 第131页 |
2.凝血功能障碍 | 第131-132页 |
3.腹腔镜技术受限的情况 | 第132页 |
4.晚期肿瘤侵及邻近组织和器官 | 第132页 |
四、腹腔镜直肠前切除不同术式及吻合的界定 | 第132-133页 |
1.前切除界定 | 第132-133页 |
2.吻合的界定 | 第133页 |
五、手术要点 | 第133-135页 |
1.腹腔镜设备 | 第133页 |
2.麻醉及体位 | 第133页 |
3.手术过程 | 第133-135页 |
六、腹腔镜TME直肠癌前切除术评估标准 | 第135-136页 |
七、腹腔镜直肠癌的手术基本原则 | 第136-137页 |
1.手术操作的无瘤技术 | 第136页 |
2.癌肿近远端肠管切除应有足够的长度 | 第136页 |
3.广泛清除所属淋巴引流区中的所有淋巴结和脂肪组织 | 第136页 |
4.肿瘤远端肠腔冲洗 | 第136页 |
5.切口与肠管的隔离及预防切口种植的措施 | 第136-137页 |
6.术中纤维结肠镜的应用 | 第137页 |
八.手术并发症及其防治 | 第137-141页 |
1.尿潴留、性功能障碍 | 第137-138页 |
2.输尿管的损伤 | 第138页 |
3.术中术后出血 | 第138-139页 |
4.吻合口漏 | 第139页 |
5.排便功能障碍 | 第139页 |
6.盆腔及切口癌种植 | 第139-141页 |
附录二 专业名词和缩写中英文对照 | 第141-144页 |
成果 | 第144-14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4页 |
在读期间承担的课题 | 第144-145页 |
致谢 | 第145-147页 |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