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引言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1.2.1 国内外关于交叉持股的动机研究 | 第16-17页 |
1.2.2 国内外关于交叉持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 | 第17-19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9-20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1-22页 |
2 交叉持股与上市公司绩效的理论概述 | 第22-32页 |
2.1 交叉持股的概念及类型 | 第22-24页 |
2.1.1 交叉持股的概念 | 第22-23页 |
2.1.2 交叉持股的类型 | 第23-24页 |
2.2 交叉持股的动机 | 第24-26页 |
2.2.1 阻止恶意并购 | 第25页 |
2.2.2 建立战略联盟 | 第25页 |
2.2.3 实现企业融资 | 第25-26页 |
2.2.4 获取垄断地位 | 第26页 |
2.3 企业绩效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2.3.1 财务指标分析 | 第26-27页 |
2.3.2 EVA指标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2.4 交叉持股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理论基础 | 第28-32页 |
2.4.1 企业能力理论 | 第28-29页 |
2.4.2 产权理论 | 第29-30页 |
2.4.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0页 |
2.4.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30-32页 |
3 中国国航与国泰航空交叉持股案例介绍 | 第32-43页 |
3.1 中国国航与国泰航空的基本概况 | 第32-38页 |
3.1.1 中国国航与国泰航空的经营状况 | 第32-36页 |
3.1.2 中国国航与国泰航空的财务状况 | 第36-38页 |
3.2 中国国航与国泰航空交叉持股的动机 | 第38-41页 |
3.2.1 中国国航期望分享国泰航空良好的盈利 | 第38-39页 |
3.2.2 构建密切合作关系强化区域内的航空枢纽地位 | 第39-40页 |
3.2.3 结成战略联盟以规避过度竞争 | 第40-41页 |
3.2.4 国泰航空寻求更大发展进军内地市场 | 第41页 |
3.3 中国国航与国泰航空交叉持股的过程 | 第41-43页 |
3.3.1 初步实现交叉持股:港龙航空私有化 | 第41页 |
3.3.2 进一步交叉持股:中航兴业私有化 | 第41-42页 |
3.3.3 交叉持股继续深入:“星辰计划 2.0”实施 | 第42-43页 |
4 交叉持股对中国国航绩效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 第43-55页 |
4.1 交叉持股对中国国航绩效影响的比较分析 | 第43-51页 |
4.1.1 盈利能力比较分析 | 第43-47页 |
4.1.2 营运能力比较分析 | 第47-48页 |
4.1.3 偿债能力比较分析 | 第48-49页 |
4.1.4 成长能力比较分析 | 第49-51页 |
4.2 交叉持股对中国国航绩效影响的原因分析 | 第51-55页 |
4.2.1 中国国航与国泰航空的交叉持股具有战略高度 | 第51-52页 |
4.2.2 收入与成本的协同效应 | 第52-53页 |
4.2.3 交叉持股促进了中国国航优化资源配置 | 第53页 |
4.2.4 交叉持股的战略安排改善了中国国航的外部环境 | 第53-54页 |
4.2.5 国泰航空的国际影响力助力中国国航开拓国际市场 | 第54-55页 |
5 中国国航与国泰航空交叉持股的经验与启示 | 第55-58页 |
5.1 中国国航与国泰航空交叉持股的经验 | 第55-56页 |
5.1.1 选择恰当的合作对象切忌盲目行事 | 第55页 |
5.1.2 准确把握持股比例及合作进程 | 第55-56页 |
5.1.3 持股双方保持独立并相互监督 | 第56页 |
5.2 中国国航与国泰航空交叉持股的启示 | 第56-58页 |
5.2.1 充分认识交叉持股的利弊并加以合理利用 | 第56-57页 |
5.2.2 上市公司应时刻防范交叉持股的风险 | 第57页 |
5.2.3 政府应加强对上市公司间交叉持股的监管 | 第57-58页 |
6 结束语 | 第58-59页 |
6.1 本文的结论 | 第58页 |
6.2 本文存在的不足 | 第58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