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现象学视野中的历史性街道空间形态--以四川盆地历史性街道为例 |
|
论文目录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5页 | ·研究的动机与目的 | 第8页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8-11页 | ·国际组织对历史地段保护研究 | 第8-9页 | ·我国对历史地段重要性的认识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1-13页 | ·研究的地域范围 | 第11-12页 | ·研究的时间范围 | 第12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相关概念及“历史性街道”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历史性街道空间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 第15-23页 | ·历史性街道空间的形成 | 第15-19页 | ·历史性街道空间的历史演进 | 第15-16页 | ·历史性街道空间的两种形式 | 第16-17页 | ·四川盆地历史性街道空间的形成 | 第17-19页 | ·影响四川盆地街道空间形态的因素 | 第19-23页 | ·自然生态因素 | 第19-20页 | ·社会经济因素 | 第20-21页 | ·社会文化因素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现象学视野中的历史性街道空间形态——场所的研究 | 第23-46页 | ·关于建筑现象学理论 | 第23-27页 | ·建筑现象学的发展 | 第23-24页 | ·建筑现象学的哲学基础 | 第24页 | ·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 | 第24-27页 | ·场所的属性 | 第27-31页 | ·场所空间与行为 | 第27-28页 | ·场所空间的方向感 | 第28-29页 | ·场所空间的认同感 | 第29-30页 | ·场所空间的集体无意识 | 第30-31页 | ·四川盆地历史性街道空间场所研究 | 第31-42页 | ·街道空间结构 | 第31-35页 | ·街道空间特性 | 第35-39页 | ·街道空间的认知意象 | 第39-41页 | ·街道空间的场所精神 | 第41-42页 | ·设计尝试——安宁古镇概念性设计 | 第42-46页 | 第四章 四川盆地历史性街道实例分析 | 第46-75页 | ·雅安上里镇 | 第47-56页 | ·总体概述 | 第47页 | ·自然人文解读 | 第47-50页 | ·街道空间结构分析 | 第50-54页 | ·上里街道场所精神分析 | 第54-56页 | ·宜宾李庄 | 第56-60页 | ·总体概述 | 第56页 | ·自然人文解读 | 第56-57页 | ·街道空间结构分析 | 第57-59页 | ·李庄街道场所精神分析 | 第59-60页 | ·古城阆中 | 第60-66页 | ·总体概述 | 第60-61页 | ·自然人文解读 | 第61-63页 | ·街道空间结构分析 | 第63-65页 | ·阆中街道场所精神分析 | 第65-66页 | ·黄龙溪与平乐 | 第66-75页 | ·黄龙溪 | 第67-68页 | ·平乐 | 第68-75页 | 第五章 历史性街道空间之现代启示 | 第75-88页 | ·功能主义对城市街道的影响 | 第75-76页 | ·历史性街道空间的塑造原则 | 第76-79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76-78页 | ·历史延续性原则 | 第78-79页 | ·可识别性原则 | 第79页 | ·历史性街道空间的塑造方法 | 第79-82页 | ·街道空间的尺度 | 第80页 | ·街道空间的变化与趣味 | 第80-81页 | ·街道空间的阴角空间(凹角)与围合 | 第81页 | ·街道空间的序列 | 第81页 | ·自然要素的运用 | 第81-82页 | ·现代设计中有关街道的引入 | 第82-85页 | ·关于历史性街道保护与发展的一点思考 | 第85-8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附录: 场镇意象民意调查 | 第93-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4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