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8-9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9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一) 对“得”字致使句的研究 | 第9-10页 |
(二) 对“N1+V+得+N2+VP”结构的分类研究 | 第10-11页 |
(三) 对“N1+V+得+N2+VP”结构的歧义问题研究 | 第11页 |
(四) 对“N1+V+得+N2+VP”结构的构式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五) 对“N1+V+得+N2+VP”结构与兼语句的异同研究 | 第12页 |
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第12-14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二) 语料来源 | 第13-14页 |
第一章 “N1+V+得+N2+VP”结构构成成分的句法语义分析 | 第14-36页 |
第一节 “N1+V+得+N2+VP”结构中的“N1” | 第14-19页 |
一、“N1”为词 | 第15-17页 |
二、“N1”为短语 | 第17-19页 |
三、“N1”空缺 | 第19页 |
第二节 “N1+V+得+N2+VP”结构中的“N2” | 第19-21页 |
一、“N2”为词 | 第19-20页 |
二、“N2”为短语 | 第20-21页 |
第三节 “N1+V+得+N2+VP”结构中的“V” | 第21-30页 |
一、“V”的音节分析 | 第22-24页 |
二、“V”的句法分析 | 第24页 |
三、“V”的语义分析 | 第24-30页 |
第四节 “N1+V+得+N2+VP”结构中的“VP” | 第30-36页 |
一、“VP”的句法分析 | 第30-32页 |
二、“VP”的语义分析 | 第32-36页 |
第二章 “N1+得+N2+VP”结构的语义分析 | 第36-60页 |
第一节 “N1+V+得+N2+VP”结构的语义类别 | 第36-45页 |
一、领属义类 | 第36-38页 |
二、非领属义类 | 第38-45页 |
第二节 “N1+V+得+N2+VP”结构的歧义问题 | 第45-56页 |
一、产生歧义的“V”的语义类型 | 第45-49页 |
二、“N1N2”的语义性质对“N1+V+得+N2+VP”结构歧义的影响 | 第49-51页 |
三、“N1+V+得+N2+VP”结构的象似性原则解释 | 第51-56页 |
第三节 “VP”对结构语义完整性的影响及原因阐释 | 第56-60页 |
一、“VP”对结构语义完整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二、“VP”对结构语义完整性影响存在差异的原因阐释 | 第57-60页 |
第三章 “N1+V+得+N2+VP”结构的语用分析 | 第60-70页 |
第一节 焦点作用 | 第60-62页 |
一、内部焦点 | 第60-62页 |
二、整体焦点 | 第62页 |
第二节 话题功能 | 第62-64页 |
一、明确话题 | 第63-64页 |
二、强化话题 | 第64页 |
第三节 语篇特点 | 第64-66页 |
一、煞尾 | 第64-65页 |
二、缺省 | 第65-66页 |
第四节 主观极限表达 | 第66-70页 |
一、消极情感极限表达 | 第67-68页 |
二、积极情感极限表达 | 第68-70页 |
结语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