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部分缩略语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1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研究装置的演变 | 第12-15页 |
1.1 封闭式实验装置或控制环境实验(Controlled environment,CE) | 第12-13页 |
1.2 开顶式同化箱(Open-top chamber,OTC) | 第13页 |
1.3 FACE系统实验平台(Free-air CO_2 enrichment,FACE) | 第13-15页 |
2 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5-21页 |
2.1 气室条件下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5-19页 |
2.2 FACE条件下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9-21页 |
3 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1-23页 |
3.1 气室条件下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1-23页 |
3.2 FACE条件下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第23页 |
4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5页 |
第1章 高浓度CO_2对水稻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5-29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25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2.1 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25-26页 |
2.2 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叶绿素含量及Fv/Fm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CO_2浓度升高对叶片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27-28页 |
3.讨论 | 第28-29页 |
第2章 FACE条件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29-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6页 |
2.1 FACE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30-31页 |
2.1.1 FACE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30-31页 |
2.1.2 FACE条件下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 | 第31页 |
2.2 FACE处理对水稻分蘖数和成穗率的影响及其与穗数的关系 | 第31-34页 |
2.2.1 对分蘖动态的影响 | 第31-33页 |
2.2.2 对分蘖消长速度的影响 | 第33页 |
2.2.3 对分蘖成穗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 FACE条件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通径分析 | 第34-36页 |
2.3.1 FACE条件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 第34页 |
2.3.2 FACE条件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 第34-36页 |
3 讨论 | 第36-39页 |
第3章 FACE对水稻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 第39-4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5页 |
2.1 FACE处理对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40-42页 |
2.2 FACE处理对水稻物质分配与运转的影响 | 第42-44页 |
2.2.1 FACE处理对水稻各组成部分占单个主茎干物重比例的影响 | 第42-43页 |
2.2.2 FACE处理对水稻物质运转的影响 | 第43-44页 |
2.3 FACE条件下水稻物质生产量与产量的关系 | 第44-45页 |
3 讨论 | 第45-48页 |
第4章 水稻株高及其构成因素对FACE的响应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 第48-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2.1 FACE处理对水稻株高动态的影响 | 第49页 |
2.2 FACE处理对水稻株高构成各因素的影响 | 第49-50页 |
2.3 FACE条件下水稻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 第50-51页 |
2.3.1 FACE条件下水稻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 第50-51页 |
2.3.2 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 第51页 |
2.4 FACE条件下水稻株高与经济产量的关系 | 第51-52页 |
3 讨论 | 第52-54页 |
第5章 FACE条件下水稻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QTL分析 | 第54-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58页 |
2.1 FACE条件下水稻株高性状的表型特征 | 第55页 |
2.2 FACE条件下检测到的QTL位点及其效应 | 第55-57页 |
2.2.1 株高 | 第56页 |
2.2.2 穗长 | 第56页 |
2.2.3 上位第一节间长 | 第56-57页 |
2.2.4 上位第二节间长 | 第57页 |
2.3 FACE条件下水稻株高及其构成因素QTL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57-58页 |
3.讨论 | 第58-60页 |
全文讨论 | 第60-64页 |
全文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