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4页 |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一) 选题的目的 | 第8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二、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0-12页 |
三、 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点 | 第12-14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二) 理论创新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恩格斯婚恋观的形成与内容 | 第14-25页 |
一、 恩格斯婚恋观的理论前提 | 第14-18页 |
(一) 揭露资本主义虚伪的婚恋观 | 第14-15页 |
(二) 继承和批判前人的婚恋观 | 第15-18页 |
二、 恩格斯婚恋观的发展 | 第18-21页 |
(一) 恩格斯早期婚恋观 | 第18-19页 |
(二) 恩格斯婚恋观的完成时期 | 第19-20页 |
(三) 恩格斯婚恋观的深化与发展时期 | 第20-21页 |
三、 恩格斯婚恋观的主要内容 | 第21-25页 |
(一) 相互之爱 | 第22页 |
(二) 专一之爱 | 第22-23页 |
(三) 恒久之爱 | 第23页 |
(四) 自由之爱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当代中国社会婚恋观的现状分析 | 第25-34页 |
一、 当代中国社会婚恋观的基本现状 | 第25-27页 |
(一) 恋爱观:情感质量成为关注焦点 | 第25-26页 |
(二) 择偶观:呈现向传统回归的趋势 | 第26页 |
(三) 婚姻观:既相信爱情也注重物质 | 第26-27页 |
(四) 两性观:“80 后”走进“性福”时代 | 第27页 |
二、 当代中国社会婚恋观的不良倾向 | 第27-29页 |
(一) 婚恋价值观趋向功利 | 第28页 |
(二) 性观念日益开放 | 第28页 |
(三) 婚恋关系不稳定 | 第28-29页 |
(四) 道德评判观弱化 | 第29页 |
(五) 婚姻家庭责任意识淡薄 | 第29页 |
三、 影响当代中国社会合理婚恋观形成的因素 | 第29-34页 |
(一) 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 | 第30-31页 |
(二) 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彰显 | 第31页 |
(三) 文化教育及家庭背景的外化 | 第31-32页 |
(四) 社会生活压力的催化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借鉴恩格斯的婚恋观构建当代中国社会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婚恋观 | 第34-45页 |
一、 借鉴恩格斯的婚恋观构建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婚恋观的必要性 | 第34-37页 |
(一) 社会和谐的要求 | 第34-35页 |
(二) 家庭和谐的要求 | 第35-36页 |
(三) 自身和谐的要求 | 第36-37页 |
二、 借鉴恩格斯的婚恋观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婚恋观的内容 | 第37-41页 |
(一) 借鉴恩格斯的婚恋观构建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爱情观 | 第38页 |
(二) 借鉴恩格斯的婚恋观构建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婚姻观 | 第38-40页 |
(三) 借鉴恩格斯的婚恋观构建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家庭观 | 第40-41页 |
三、 借鉴恩格斯的婚恋观构建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婚恋观的途径 | 第41-45页 |
(一) 重视家庭及学校的婚恋观教育 | 第41-42页 |
(二) 加强社会舆论的正向引导 | 第42-43页 |
(三) 完善婚恋法律机制建设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个人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