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3-24页 |
1.1环境中重金属来源与危害 | 第13-15页 |
1.1.1水体中重金属锑的来源及危害 | 第14页 |
1.1.2水体中重金属铅的来源及危害 | 第14-15页 |
1.2水体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方法 | 第15-17页 |
1.2.1化学沉淀法 | 第15页 |
1.2.2离子交换法 | 第15-16页 |
1.2.3膜分离法 | 第16页 |
1.2.4吸附法 | 第16-17页 |
1.3环境友好型材料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1.3.1环境友好型材料的概述 | 第17页 |
1.3.2水中重金属污染处理中常用的环境友好型材料 | 第17-19页 |
1.3.2.1工业废弃物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3.2.2农业废弃物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4吸附剂的改性方法 | 第19-21页 |
1.4.1超声波改性 | 第19页 |
1.4.2有机改性 | 第19页 |
1.4.3无机酸碱改性 | 第19-20页 |
1.4.4无机盐改性 | 第20页 |
1.4.5交联改性 | 第20页 |
1.4.6热改性 | 第20-21页 |
1.5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1-24页 |
1.5.1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5.2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实验方法与原理 | 第24-33页 |
2.1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4-25页 |
2.1.1材料与试剂 | 第24页 |
2.1.2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2表征方法 | 第25-33页 |
2.2.1X射线粉末衍射仪 | 第26-27页 |
2.2.2扫描电镜 | 第27页 |
2.2.3透射电镜 | 第27-28页 |
2.2.4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28页 |
2.2.5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 | 第28-29页 |
2.2.6比表面积孔隙度分析仪 | 第29-30页 |
2.2.7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 | 第30-31页 |
2.2.8热重分析仪 | 第31-33页 |
第三章热改性氢氧化镁去除废水中的Sb(Ⅲ)及其机理研究 | 第33-53页 |
3.1引言 | 第33-34页 |
3.2实验部分 | 第34-37页 |
3.2.1实验试剂 | 第34页 |
3.2.2Mg(OH)2和MgO的制备 | 第34-35页 |
3.2.3吸附实验 | 第35-36页 |
3.2.3.1MgO水合时间的测定 | 第35页 |
3.2.3.2等温吸附和动力学吸附研究 | 第35页 |
3.2.3.3pH和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4仪器及样品表征 | 第36-37页 |
3.2.5技术路线 | 第37页 |
3.3结果与讨论 | 第37-52页 |
3.3.1Mg(OH)2和MgO的表征 | 第37-40页 |
3.3.2吸附实验 | 第40-45页 |
3.3.2.1等温吸附研究 | 第40-43页 |
3.3.2.2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43-45页 |
3.3.2.3pH值对Sb(Ⅲ)吸附的影响 | 第45页 |
3.3.3MgO对Sb(Ⅲ)的吸附机理研究 | 第45-52页 |
3.3.3.1吸附后Mg(OH)2和MgO的表征 | 第45-48页 |
3.3.3.2离子强度对Sb(Ⅲ)吸附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3.3Mg(OH)2和MgO的IR和XPS光谱 | 第49-52页 |
3.4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热改性生物碳酸钙对Pb(II)的去除及其相关机理 | 第53-70页 |
4.1引言 | 第53-54页 |
4.2实验部分 | 第54-56页 |
4.2.1实验试剂 | 第54页 |
4.2.2样品制备 | 第54页 |
4.2.3Pb(II)吸附实验 | 第54-55页 |
4.2.3.1等温吸附研究 | 第54-55页 |
4.2.3.2动力学吸附研究 | 第55页 |
4.2.3.3吸附剂用量与反应后溶液pH的关系 | 第55页 |
4.2.4仪器与样品表征 | 第55-56页 |
4.3结果与讨论 | 第56-69页 |
4.3.1样品表征 | 第56-59页 |
4.3.2吸附实验 | 第59-64页 |
4.3.2.1吸附等温线研究 | 第59-61页 |
4.3.2.2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61-63页 |
4.3.2.3吸附剂用量 | 第63-64页 |
4.3.3热改性生物碳酸钙去除Pb(II)的机理研究 | 第64-69页 |
4.3.3.1热改性对有机官能团的影响 | 第64-65页 |
4.3.3.2热改性生物碳酸钙与Pb(II)反应后结构及形貌的表征 | 第65-67页 |
4.3.3.3pH对去除Pb(II)的影响 | 第67-69页 |
4.4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创新性 | 第71页 |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附件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