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8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已有研究的缺陷 | 第13-14页 |
四、理论基础:“人本管理”思想介绍 | 第14-15页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一)研究案例单位概况 | 第15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六、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政府管理滞后状况 | 第18-28页 |
第一节 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及留守儿童形成原因 | 第18-21页 |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 第18页 |
二、农村留守儿童形成原因 | 第18-21页 |
(一)社会因素 | 第18-20页 |
(二)政策因素 | 第20页 |
(三)经济因素 | 第20-21页 |
(四)家庭因素 | 第21页 |
(五)学校因素 | 第21页 |
第二节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政府管理滞后状况 | 第21-25页 |
一、政策滞后引发教育和管理问题 | 第22-23页 |
二、投入不足加大了教育差距 | 第23-24页 |
三、师资紧缺和素养有限影响教育发展 | 第24页 |
四、管理运行不畅、教育监管不到位影响教育质量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一、缺乏良好的成长环境 | 第25页 |
二、缺乏亲情沟通 | 第25页 |
三、监护人的素质和监护能力有待提高 | 第25-26页 |
四、学校教育措施力度不够 | 第26页 |
五、教育措施缺乏长效性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政府管理滞后的成因 | 第28-31页 |
第一节 认知不到位 | 第28-29页 |
一、对公平与质量相互兼顾的认识不足 | 第28页 |
二、对留守儿童情感及个性成长的需要认识不足 | 第28-29页 |
第二节 职能不清晰 | 第29-30页 |
一、政府、学校、家庭三者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权的实现层面存在真空地带 | 第29页 |
二、政府、学校与家庭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没有形成合力 | 第29-30页 |
第三节 条件不充分 | 第30-31页 |
一、客观条件的限制 | 第30页 |
二、主观条件的限制 | 第30页 |
三、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和职能部门联动机制缺乏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发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政府管理职能的对策 | 第31-42页 |
第一节 运用“人本管理”理念提升政府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职能发挥 | 第31-33页 |
一、提供相应的政策配套和支持 | 第31-32页 |
二、增加农村基础教育财政投入 | 第32页 |
三、重视农村教师的素质培养和继续教育 | 第32页 |
四、规范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常规管理 | 第32页 |
五、通过教育督导保障管理运行途径的畅通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实施政府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直接管理 | 第33-35页 |
一、制定“人本化”的法律、法规以强化部门工作责任 | 第33页 |
二、加大政府的相应资金和资源投入 | 第33-34页 |
三、动员社会力量以形成人人关爱的社会氛围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加强政府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间接管理 | 第35-38页 |
一、督责学校做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 第35-37页 |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 第35页 |
(二)提供动态信息服务的网络平台 | 第35-36页 |
(三)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 第36页 |
(四)实行家校紧密联系的寄宿教育制度 | 第36-37页 |
二、督责相关家庭尽到留守儿童教育的应有责任 | 第37-38页 |
(一)督责家长处理好改善家庭经济水平与孩子教育之间的关系 | 第37页 |
(二)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留守儿童的社会抚养工作 | 第37-38页 |
(三)督责家长改善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 | 第38页 |
第四节 努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主客观条件 | 第38-40页 |
一、主观条件 | 第38-39页 |
二、客观条件 | 第39-40页 |
第五节 留守儿童之家:政府参与教育管理的实例分析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