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3-24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3-14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第一章 香港八和会馆八和粤剧学院办学背景 | 第24-32页 |
第一节 香港八和会馆八和粤剧学院的历史源流 | 第24-27页 |
一、历史属性:作为香港八和会馆的下属机构 | 第24-25页 |
二、源头追溯:作为前身的优界八和粤剧养成所 | 第25页 |
三、正式开端:1980年的成立与招生 | 第25-26页 |
四、应势流变:成为非牟利慈善团体后的课程改革 | 第26-27页 |
第二节 香港八和会馆八和粤剧学院粤剧教育环境影响因素 | 第27-32页 |
一、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因素:相邻的粤港地理,同源的文化中心 | 第27-28页 |
二、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因素:各界的通力配合,开放的文化生态 | 第28-32页 |
第二章 香港八和会馆八和粤剧学院粤剧教育现状分析 | 第32-74页 |
第一节 香港八和会馆八和粤剧学院的教育模式 | 第33-57页 |
一、青少年粤剧演员训练班:正式课堂学习辅以课外实习的教育模式 | 第33-47页 |
二、初中粤剧课程:常规粤剧课程辅以“多重奏”粤剧活动的教育模式 | 第47-52页 |
三、粤剧艺术概论课程:粤剧理论研习辅以粤剧表演体验的教育模式 | 第52-57页 |
第二节 香港八和会馆八和粤剧学院的评价方法 | 第57-60页 |
一、青少年粤剧演员训练班的评价方法 | 第57-58页 |
二、初中粤剧课程的评价方法 | 第58-59页 |
三、粤剧艺术概论课程的评价方法 | 第59-60页 |
第三节 香港八和会馆八和粤剧学院的教育资源 | 第60-68页 |
一、物力资源:训练与实习的文化空间 | 第60-63页 |
二、人力资源:艺人与学界合作的教师资源 | 第63-68页 |
三、财力资源:以香港艺术发展局为主的经济援助 | 第68页 |
第四节 香港八和会馆八和粤剧学院的教育策略 | 第68-74页 |
一、针对性、连续性与完整性的课程设置 | 第69-70页 |
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 第70-71页 |
三、多方协作的多元化渗透教育 | 第71-72页 |
四、丰富多彩的实习与展示机会 | 第72页 |
五、“可持续”的联网式传承 | 第72-74页 |
第三章 香港八和会馆八和粤剧学院粤剧教育功能分析 | 第74-88页 |
第一节 香港八和会馆八和粤剧学院粤剧教育的内在功能 | 第75-80页 |
一、培养粤剧专才 | 第75-77页 |
二、培育多元智能 | 第77-78页 |
三、提升文化认同 | 第78-80页 |
第二节 香港八和会馆八和粤剧学院粤剧教育的外部功能 | 第80-88页 |
一、维护粤剧演出、训练场所 | 第80-82页 |
二、整合粤剧教育资源 | 第82-83页 |
三、平衡音乐文化教育生态 | 第83-84页 |
四、推动粤剧文化传承 | 第84-88页 |
结论 | 第88-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