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7页 |
1.2.1 指向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9-15页 |
1.2.2 下部钻具组合受力及变形理论研究的发展 | 第15-16页 |
1.2.3 下部钻具组合造斜率分析与计算方法的发展 | 第16-17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7-18页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本文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 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 第18-19页 |
1.4.1 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8页 |
1.4.2 本文的创新 | 第18-19页 |
第2章 两类指向式旋转导向工具造斜性能分析对比 | 第19-44页 |
2.1 连续钻柱下部钻具组合造斜性能分析方法 | 第19-31页 |
2.1.1 纵横弯曲连续梁法 | 第19-26页 |
2.1.2 造斜率计算方法概述 | 第26-31页 |
2.2 普通造斜率指向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造斜性能分析 | 第31-34页 |
2.2.1 普通造斜率指向式旋转导向工具钻头轴力学分析 | 第32-33页 |
2.2.2 普通造斜率指向式旋转导向工具外壳力学分析 | 第33-34页 |
2.2.3 普通造斜率指向式旋转导向工具特殊连接处的边界条件 | 第34页 |
2.3 高造斜率指向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造斜性能分析 | 第34-37页 |
2.3.1 高造斜率指向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钻头轴力学分析 | 第35-36页 |
2.3.2 高造斜率指向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外壳力学分析 | 第36-37页 |
2.3.3 高造斜率指向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特殊连接处的边界条件 | 第37页 |
2.4 造斜性能计算结果分析 | 第37-43页 |
2.4.1 钻头侧向力分析 | 第38-41页 |
2.4.2 工具造斜率计算分析 | 第41-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新型指向式旋转导向工具导向执行机构方案设计 | 第44-49页 |
3.1 高造斜率指向式旋转导向工具导向执行机构的构成及导向原理 | 第44-45页 |
3.2 偏心机构的设计及控制机理 | 第45-47页 |
3.3 钻压传递机构的设计 | 第47-48页 |
3.4 扭矩传递机构的设计 | 第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新型高造斜率指向式旋转导向工具造斜性能分析 | 第49-59页 |
4.1 钻头轴力学分析 | 第49-51页 |
4.2 下壳体力学分析 | 第51-52页 |
4.3 上壳体及其上接钻柱力学分析 | 第52-53页 |
4.4 特殊连接处的边界条件 | 第53-54页 |
4.5 工具造斜性能计算结果分析 | 第54-58页 |
4.5.1 钻头侧向力分析 | 第55-57页 |
4.5.2 工具造斜率计算分析 | 第57-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指向式旋转导向钻井工具造斜性能分析软件 | 第59-67页 |
5.1 软件设计 | 第59-62页 |
5.1.1 软件总体设计 | 第59-60页 |
5.1.2 指向式旋转导向受力分析模块 | 第60-62页 |
5.1.3 极限曲率计算模块 | 第62页 |
5.2 运用实例分析 | 第62-6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页 |
6.2 建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