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6-2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2.3 对目前研究的分析 | 第20-2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23-25页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3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23-25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5-3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5-30页 |
2.1.1 国学相关概念 | 第25-28页 |
2.1.2 德育相关概念 | 第28-30页 |
2.2 国学教育和高校德育的关系 | 第30-32页 |
2.2.1 国学教育与高校德育目标上的一致性 | 第30-31页 |
2.2.2 国学教育和高校德育属性上的一致性 | 第31页 |
2.2.3 国学教育和高校德育相互发挥作用 | 第31-32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32-35页 |
2.3.1 德育文化论 | 第32页 |
2.3.2 文化自觉论 | 第32-33页 |
2.3.3 永恒主义教育哲学 | 第33-34页 |
2.3.4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34-35页 |
第3章 高校国学教育的德育内涵与德育功能 | 第35-54页 |
3.1 高校国学教育德育功能问题研究的缘起 | 第35-40页 |
3.1.1 当代高校德育对象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3.1.2 高校德育对象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7-40页 |
3.2 国学教育中的主要德育内涵 | 第40-47页 |
3.2.1 理想人格的目标追求 | 第40-42页 |
3.2.2 刚健自强的人生准则 | 第42-43页 |
3.2.3 关注人本的价值取向 | 第43-45页 |
3.2.4 美善统一的审美取向 | 第45-46页 |
3.2.5 知行合一的实践意识 | 第46-47页 |
3.3 高校国学教育的德育功能 | 第47-54页 |
3.3.1 培养爱国意识 | 第47-48页 |
3.3.2 养成良好的德行 | 第48-49页 |
3.3.3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 第49-50页 |
3.3.4 提高审美能力 | 第50-51页 |
3.3.5 提升人文素养 | 第51-54页 |
第4章 高校国学教育德育功能的案例分析——以S大学为例 | 第54-80页 |
4.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54-56页 |
4.1.1 调查案例选取缘由 | 第54-55页 |
4.1.2 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55-56页 |
4.2 国学教育实施及其德育功能发挥现状 | 第56-71页 |
4.2.1 学生的国学素养现状及其对国学教育德育功能的认识 | 第56-63页 |
4.2.2 国学教育实施现状及德育效果 | 第63-71页 |
4.3 高校国学教育德育功能发挥中存在的问题 | 第71-75页 |
4.3.1 国学教育的弘扬力度有待加强 | 第71-72页 |
4.3.2 受教育对象的参与意识薄弱,行动力有待加强 | 第72-74页 |
4.3.3 国学教育的内容有待甄选,方式有待创新 | 第74页 |
4.3.4 国学教育课程质量有待提高,教师队伍需要壮大 | 第74-75页 |
4.4 制约高校国学教育德育功能发挥的原因分析 | 第75-80页 |
4.4.1 高校对国学教育德育功能的重视不够 | 第75-76页 |
4.4.2 国学发挥德育功能过程中资源的匮乏 | 第76-77页 |
4.4.3 国学自身的局限制约 | 第77页 |
4.4.4 学生自身传统文化情结的断裂 | 第77-78页 |
4.4.5 片面性德育理念的制约 | 第78-79页 |
4.4.6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 第79-80页 |
第5章 发挥高校国学教育德育功能的建议 | 第80-88页 |
5.1 正确认识高校国学教育的德育功能 | 第80-81页 |
5.1.1 学校要正确认识高校国学教育的德育功能 | 第80-81页 |
5.1.2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国学情怀 | 第81页 |
5.2 加强国学教育,完善国学教育德育功能发挥途径 | 第81-84页 |
5.2.1 设立相关国学课程 | 第81-82页 |
5.2.2 鼓励和引导国学实践活动 | 第82页 |
5.2.3 将国学融入学校文化中 | 第82-83页 |
5.2.4 充分利用高校网络文化 | 第83-84页 |
5.3 创新国学教育 | 第84-85页 |
5.3.1 内容上回归生活,联系实际,赋予其现代性 | 第84-85页 |
5.3.2 方式方法上打破传统,不断创新,依托新媒介 | 第85页 |
5.4 提供制度和资源保障 | 第85-88页 |
5.4.1 提供制度保障 | 第85-86页 |
5.4.2 提供资源保障 | 第86-88页 |
结语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附录 | 第96-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