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6 创新点 | 第16页 |
1.7 难点 | 第16页 |
1.8 拟得出结论 | 第16页 |
1.9 研究框架及章节排布 | 第16-18页 |
1.10 资料与数据收集 | 第18-19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9-23页 |
2.1 保障性住房选址 | 第19-20页 |
2.1.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9页 |
2.1.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2.2 联合分析法 | 第20-22页 |
2.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2.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在深人才对人才住房选址需求分析 | 第23-33页 |
3.1 研究内容介绍 | 第23页 |
3.2 深圳市人才住房基本政策情况介绍 | 第23-24页 |
3.3 数据的来源 | 第24页 |
3.4 问卷回收情况 | 第24-25页 |
3.5 确定人才住房选址属性 | 第25-27页 |
3.5.1 调查问卷中人才对人才住房选址需求分析 | 第25-26页 |
3.5.2 人才住房选址属性的确定 | 第26-27页 |
3.6 确定人才属性及属性水平 | 第27-32页 |
3.6.1 调查问卷中个人信息情况分析 | 第27-31页 |
3.6.2 人才属性及属性水平的确定 | 第31-3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联合分析法 | 第33-42页 |
4.1 联合分析法引入 | 第33-35页 |
4.2 联合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 | 第35页 |
4.3 联合分析法的适应性分析 | 第35页 |
4.4 联合分析中的常用术语 | 第35-36页 |
4.5 全轮廓联合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第36-37页 |
4.6 联合分析法的优势及不足 | 第37-38页 |
4.7 联合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第38-41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基于联合分析法的人才住房选址属性偏好研究 | 第42-49页 |
5.1 确定人才住房的属性及属性水平 | 第42-43页 |
5.2 正交试验设计 | 第43-44页 |
5.3 数据收集 | 第44页 |
5.4 模型拟合 | 第44页 |
5.5 个体样本分析 | 第44-46页 |
5.6 总体样本分析 | 第46-4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6章 基于联合分析法的人才属性水平与人才住房选址属性的偏好关系研究 | 第49-72页 |
6.1 人才属性及属性水平介绍 | 第49-50页 |
6.2 人才认定等级属性的属性水平与人才住房选址属性偏好关系研究 | 第50-52页 |
6.2.1 被调研人才的人才认定等级情况介绍 | 第50页 |
6.2.2 偏好分析 | 第50-52页 |
6.2.3 人才住房精准选址新建和分配 | 第52页 |
6.3 性别属性的属性水平与人才住房选址属性偏好关系研究 | 第52-54页 |
6.3.1 被调研人才的性别情况介绍 | 第52-53页 |
6.3.2 偏好分析 | 第53-54页 |
6.3.3 人才住房精准选址新建和分配 | 第54页 |
6.4 学历属性的属性水平与人才住房选址属性偏好关系研究 | 第54-57页 |
6.4.1 被调研人才的学历情况介绍 | 第54-55页 |
6.4.2 偏好分析 | 第55-57页 |
6.4.3 人才住房精准选址新建和分配 | 第57页 |
6.5 年龄属性的属性水平与人才住房选址属性偏好关系分析 | 第57-60页 |
6.5.1 被调研人才的年龄情况介绍 | 第57-58页 |
6.5.2 偏好分析 | 第58-59页 |
6.5.3 人才住房精准选址新建和分配 | 第59-60页 |
6.6 婚姻状态属性的属性水平与人才住房选址属性偏好关系研究 | 第60-62页 |
6.6.1 被调研人才的婚姻状态情况介绍 | 第60页 |
6.6.2 偏好分析 | 第60-62页 |
6.6.3 人才住房精准选址新建和分配 | 第62页 |
6.7 户籍属性的属性水平与人才住房选址属性偏好关系研究 | 第62-64页 |
6.7.1 被调研人才的户籍情况介绍 | 第62-63页 |
6.7.2 偏好分析 | 第63-64页 |
6.7.3 人才住房精准选址新建和分配 | 第64页 |
6.8 税前年薪属性的属性水平与人才住房选址属性偏好关系研究 | 第64-67页 |
6.8.1 被调研人才的税前年薪情况介绍 | 第64-65页 |
6.8.2 偏好分析 | 第65-66页 |
6.8.3 人才住房精准选址新建和分配 | 第66-67页 |
6.9 工作单位属性的属性水平与人才住房选址偏好关系研究 | 第67-70页 |
6.9.1 被调研人才的工作单位情况介绍 | 第67页 |
6.9.2 偏好分析 | 第67-69页 |
6.9.3 人才住房精准选址新建和分配 | 第69-70页 |
6.10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6页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72-74页 |
7.2 不足和展望 | 第74-76页 |
7.2.1 论文中存在的不足 | 第74页 |
7.2.2 论文研究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 | 第80-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