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梁启超的教育现代化思想研究 |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一)教育现代化是时代的主题 | 第10-11页 | (二)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 第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三)研究不足 | 第15-16页 | 三、研究价值 | 第16-17页 | (一)学术价值 | 第16-17页 | (二)实践价值 | 第17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二)历史研究法 | 第18页 | (三)对比研究法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梁启超教育现代化思想的影响因素 | 第19-25页 | 第一节 传统国学的影响 | 第19-21页 | 一、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 | 第19-20页 | 二、明末清初启蒙思想的影响 | 第20-21页 | 第二节 西学的影响 | 第21-22页 | 一、维新变法时期受“中体西用”新思想的影响 | 第21页 | 二、东渡日本时期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 第21-22页 | 三、游历欧美时期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 第22页 | 第三节 近现代新思想的影响 | 第22-25页 | 一、梁启超对洋务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 第23页 | 二、康有为维新变法的思想对其的影响 | 第23页 | 三、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对其的影响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梁启超教育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5-45页 | 第一节 教育宗旨的现代化 | 第25-29页 | 一、维新变法时期对政治人才的呼吁 | 第25-26页 | 二、流亡日本时期“新民”教育宗旨的提出 | 第26-28页 | 三、晚年治学讲学时期对“学做现代人”教育宗旨的思考 | 第28-29页 | 第二节 教育制度的现代化 | 第29-33页 | 一、戊戌变法时期主张废除科举制度 | 第29-30页 | 二、主张效仿日本,建立现代化的国民教育制度体系 | 第30-32页 | 三、提倡现代化的教育管理制度 | 第32-33页 | 第三节 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 第33-37页 | 一、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培养“新民” | 第33-34页 | 二、重视文化教育,主张中西结合、政艺相成 | 第34-35页 | 三、重视体育,强调强身健体 | 第35-36页 | 四、重视美育,加强陶冶情操 | 第36-37页 | 第四节 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现代化 | 第37-45页 | 一、建立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相互协调的新式教育体系 | 第38-39页 | 二、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儿童、师范和女子教育 | 第39-41页 | 三、提倡启发式教学,进行“趣味教育” | 第41-42页 | 四、主张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42-43页 | 五、主张中西结合、科学严谨的治学方法 | 第43-45页 | 第三章 梁启超教育现代化思想的现代启示和局限 | 第45-51页 | 第一节 梁启超教育现代化思想的现代启示 | 第45-47页 | 一、提倡教育的民主化、平民化 | 第45-46页 | 二、提倡教育的个性化、终身化 | 第46-47页 | 三、文化教育需“中西化合” | 第47页 | 第一节 梁启超教育现代化思想的局限 | 第47-51页 | 一、受主客观因素制约,指导思想缺乏科学性 | 第47-48页 | 二、偏重道德教育,教育内容具有封建性 | 第48-49页 | 三、教育规律认识不足,主张仍有不成熟性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页 |
|
|
|
|
论文编号BS2741477,这篇论文共59页 会员购买按0.35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0.65元。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29.5元 。 |
 |
 |
我还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下载更优惠!充值送钱! |
我只需要这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
|
|
|
版权申明:本目录由www.jylw.com网站制作,本站并未收录原文,如果您是作者,需要删除本篇论文目录请通过QQ或其它联系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