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种自制选择性离子交换树脂脱除饮用水中的硝酸盐的特性研究 |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水质标准 | 第10-11页 | 1.1.1 地下水质量标准 | 第10页 | 1.1.2 生活饮用水标准 | 第10-11页 | 1.2 饮用水中硝酸盐的来源及危害 | 第11-14页 | 1.2.1 硝酸盐污染的来源 | 第11-12页 | 1.2.2 硝酸盐污染的危害 | 第12-14页 | 1.3 饮用水中硝酸盐的去除方法 | 第14-17页 | 1.3.1 化学法 | 第14页 | 1.3.2 生物法 | 第14-15页 | 1.3.3 物理化学法 | 第15-16页 | 1.3.4 离子交换法 | 第16-17页 | 1.4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研究路线图和研究意义 | 第17-20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17-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3 研究路线图 | 第18-19页 | 1.4.4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0-25页 | 2.1 试验仪器、试剂及材料 | 第20-21页 | 2.1.1 试验仪器 | 第20页 | 2.1.2 试验试剂 | 第20页 | 2.1.3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2.2 试验装置 | 第21页 | 2.3 模拟水的配制 | 第21-22页 | 2.3.1 硝酸盐 | 第21页 | 2.3.2 硫酸盐 | 第21页 | 2.3.3 氯离子溶液 | 第21-22页 | 2.3.4 硝酸银标准溶液 | 第22页 | 2.4 分析方法 | 第22页 | 2.5 试验内容与方法 | 第22-25页 | 2.5.1 树脂的预处理 | 第22页 | 2.5.2 间歇性吸附硝酸盐试验 | 第22-23页 | 2.5.3 吸附热力学及等温模型拟合 | 第23页 | 2.5.4 固定床动态吸附试验 | 第23-25页 | 3 大孔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行为及吸附等温模型与热力学解析 | 第25-45页 | 3.1 吸附原理 | 第25-27页 | 3.1.1 吸附机理 | 第25-26页 | 3.1.2 影响吸附的因素 | 第26-27页 | 3.2 树脂吸附硝酸盐的间歇性试验 | 第27-32页 | 3.2.1 树脂投加量的影响 | 第27页 | 3.2.2 硝酸盐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3 温度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4 pH的影响 | 第29页 | 3.2.5 树脂的选择性及可再生性 | 第29-32页 | 3.3 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32-37页 | 3.3.1 准一级动力学模型(pseudo-first order kinetic model) | 第32页 | 3.3.2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pseudo-second order kinetic model) | 第32-33页 | 3.3.3 Elovich动力学模型 | 第33页 | 3.3.4 动边界动力学模型 | 第33-34页 | 3.3.5 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 | 第34-37页 | 3.4 吸附等温模型与热力学解析 | 第37-40页 | 3.4.1 吸附平衡等温模型 | 第37-38页 | 3.4.2 Langmuir吸附等温式 | 第38-39页 | 3.4.3 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 | 第39页 | 3.4.4 Dubinin-Radushkevich吸附等温式 | 第39-40页 | 3.4.5 Henry吸附模型 | 第40页 | 3.4.6 Temkin吸附等温式 | 第40页 | 3.5 吸附热力学理论 | 第40-41页 | 3.6 吸附等温线与热力学解析 | 第41-43页 | 3.6.1 吸附等温模型拟合 | 第41-42页 | 3.6.2 热力学分析 | 第42-4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4 树脂固定床动态吸附特性 | 第45-64页 | 4.1 动态吸附动力学试验 | 第45-51页 | 4.1.1 入流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46-47页 | 4.1.2 入流速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47-49页 | 4.1.3 高径比对吸附的影响 | 第49-51页 | 4.2 共存离子对固定床吸附及脱附的影响 | 第51-60页 | 4.2.1 共存离子对吸附的影响 | 第51-56页 | 4.2.2 共存离子对再生脱附的影响 | 第56-60页 | 4.3 动态再生动力学 | 第60-63页 | 4.3.1 再生液浓度对脱附的影响 | 第60-61页 | 4.3.2 再生流速对脱附的影响 | 第61-62页 | 4.3.3 再生率对脱附的影响 | 第62-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结论及建议 | 第64-66页 | 5.1 结论 | 第64页 | 5.2 建议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页 |
|
|
|
|
论文编号BS3610227,这篇论文共72页 会员购买按0.35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5.2元。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36元 。 |
|
|
我还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下载更优惠!充值送钱! |
我只需要这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
|
|
|
版权申明:本目录由www.jylw.com网站制作,本站并未收录原文,如果您是作者,需要删除本篇论文目录请通过QQ或其它联系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