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绪论 | 第12-28页 |
1.1癌症治疗现状 | 第12页 |
1.2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 第12-15页 |
1.2.1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概述 | 第12-13页 |
1.2.2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分类及应用 | 第13-15页 |
1.3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体内运输障碍 | 第15-20页 |
1.3.1血液屏障 | 第16-17页 |
1.3.2肿瘤屏障 | 第17-19页 |
1.3.3细胞屏障 | 第19-20页 |
1.4肿瘤微环境响应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 第20-26页 |
1.4.1pH响应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 第21页 |
1.4.2还原响应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 第21-22页 |
1.4.3ROS响应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 第22-24页 |
1.4.4光响应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 第24-25页 |
1.4.5多重响应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 第25-26页 |
1.5本课题选题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5.1选题思路 | 第26页 |
1.5.2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线粒体特异性还原响应型聚合物前药递送系统的构建及其增强化疗研究 | 第28-46页 |
2.1引言 | 第28-29页 |
2.2试剂和仪器 | 第29-31页 |
2.2.1试剂 | 第29-30页 |
2.2.2仪器 | 第30-31页 |
2.3实验方法 | 第31-34页 |
2.3.1线粒体靶向的PEGTPP的合成 | 第31页 |
2.3.2还原响应型单体MABHDCPT的合成 | 第31页 |
2.3.3DC聚合物前药的合成 | 第31页 |
2.3.4DCT聚合物前药的合成 | 第31页 |
2.3.5聚合物前药胶束的制备方法 | 第31页 |
2.3.6肿瘤微环境响应的聚合物前药胶束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行为 | 第31-32页 |
2.3.7细胞培养 | 第32页 |
2.3.8聚合物前药胶束的体内毒性分析实验 | 第32页 |
2.3.9聚合物前药胶束的定量细胞摄取实验 | 第32页 |
2.3.10聚合物前药胶束在线粒体和溶酶体中的共定位分析实验 | 第32-33页 |
2.3.11聚合物前药胶束对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和ROS水平影响的分析实验 | 第33页 |
2.3.12聚合物前药胶束的体外肿瘤球渗透实验 | 第33页 |
2.3.13聚合物前药胶束的体外溶血实验 | 第33页 |
2.3.14体内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33页 |
2.3.15聚合物前药胶束在体内的生物相容性实验 | 第33-34页 |
2.3.16聚合物前药胶束在体内的荧光成像和生物分布实验 | 第34页 |
2.3.17聚合物前药胶束的体内抗肿瘤实验 | 第34页 |
2.3.18组织学和免疫荧光成像分析 | 第34页 |
2.3.19数据分析 | 第34页 |
2.4结果与讨论 | 第34-45页 |
2.4.1聚合物前药基本性质表征 | 第34-36页 |
2.4.2聚合物前药胶束的粒径、形态及溶血性分析 | 第36-37页 |
2.4.3聚合物前药胶束的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和细胞毒性研究 | 第37-39页 |
2.4.4聚合物前药胶束的体外细胞摄取实验 | 第39-40页 |
2.4.5聚合物前药胶束的细胞内共定位和线粒体凋亡研究 | 第40-41页 |
2.4.6聚合物前药胶束的多细胞肿瘤球渗透和体内生物分布实验 | 第41-43页 |
2.4.7聚合物前药胶束的体内抗肿瘤实验 | 第43-44页 |
2.4.8聚合物前药胶束在体内的生物相容性实验 | 第44-45页 |
2.5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基于化疗和PDT联合抗肿瘤的还原响应型多功能纳米凝胶体系的构建 | 第46-62页 |
3.1引言 | 第46-48页 |
3.2试剂和仪器 | 第48页 |
3.2.1试剂 | 第48页 |
3.2.2仪器 | 第48页 |
3.3实验方法 | 第48-52页 |
3.3.1交联剂DBHD的合成 | 第48-49页 |
3.3.2DSANG的设计与制备方法 | 第49页 |
3.3.3DSANG的药物释放动力学实验 | 第49页 |
3.3.4细胞培养 | 第49页 |
3.3.5DSANG在细胞内卟啉的转化实验 | 第49页 |
3.3.6DSANG的细胞划痕实验 | 第49-50页 |
3.3.7DSANG的MTT毒性试验 | 第50页 |
3.3.8DSANG的定量细胞摄取实验 | 第50页 |
3.3.9DSANG的多细胞肿瘤球穿透实验 | 第50页 |
3.3.10DSANG的细胞内溶酶体和线粒体共定位实验 | 第50-51页 |
3.3.11DSANG的细胞内单线态氧检测实验 | 第51页 |
3.3.12动物及肿瘤模型 | 第51页 |
3.3.13DSANG的生物相容性实验 | 第51页 |
3.3.14DSANG的体内生物学分布实验 | 第51页 |
3.3.15DSANG的体内抗肿瘤,代谢组学和组织学分析实验 | 第51页 |
3.3.16数据分析 | 第51-52页 |
3.4结果与讨论 | 第52-60页 |
3.4.1DSANG的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 第52-53页 |
3.4.2还原响应的DSANG的药物释放及卟啉的检测 | 第53-54页 |
3.4.3DSANG体外可控的化疗与PDT | 第54页 |
3.4.4DSANG体外细胞摄取及肿瘤球渗透能力 | 第54-55页 |
3.4.5DSANG细胞内共定位及活性氧水平检测 | 第55-56页 |
3.4.6DSANG体内生物分布 | 第56-57页 |
3.4.7DSANG体内联合抗肿瘤能力 | 第57-58页 |
3.4.8DSANG体内安全性评估 | 第58-60页 |
3.5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4章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4.1总结 | 第62页 |
4.2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