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城市化提速造成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面临严峻挑战 | 第8页 |
1.1.2 人口老龄化加剧了城市医疗卫生机构交通可达性的供求矛盾 | 第8-9页 |
1.1.3 研究大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对于老年人群的交通可达性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1.2.1 交通可达性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2.2 医疗卫生机构的空间布局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3 医疗卫生机构的交通可达性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4 既有研究对本项课题的启示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1 西安市医疗卫生机构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4页 |
1.3.2 西安市三级甲等医院的空间分布现状分析 | 第14页 |
1.3.3 西安市三级甲等医院的交通可达性的分析 | 第14页 |
1.3.4 西安市老年人群体的分布及其出于就医目的的交通需求研究 | 第14-15页 |
1.3.5 基于老年人群分布的西安市三级甲等医院交通可达性研究 | 第15-16页 |
1.4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5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16-18页 |
2 西安市三级甲等医院的空间布局和可达性分析 | 第18-38页 |
2.1 医疗机构的等级划分 | 第18-19页 |
2.1.1 医疗机构级的划分 | 第18页 |
2.1.2 医疗机构等的划分 | 第18-19页 |
2.2 西安市三级甲等医院的空间分布现状分析 | 第19-27页 |
2.2.1 西安市三级甲等医院的调查 | 第19-23页 |
2.2.2 西安市三级甲等医院的空间分布现状分析 | 第23-24页 |
2.2.3 西安市三级甲等医院门前公共交通配给 | 第24-27页 |
2.3 基于潜能模型的西安市三级甲等医院交通可达性模型分析 | 第27-37页 |
2.3.1 可达性的定义及研究价值 | 第27页 |
2.3.2 交通可达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27-28页 |
2.3.3 西安市三级甲等医院交通可达性模型设计与求解 | 第28-35页 |
2.3.4 考虑老年人群就医需求的三甲医院交通可达性改进方向 | 第35-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城市老年人群就医出行方式分析 | 第38-48页 |
3.1 出行方式决定交通可达性分析建模的可信度 | 第38页 |
3.2 老年人就医出行方式的研究方法 | 第38-41页 |
3.2.1 研究方法总体设计 | 第38-39页 |
3.2.2 主成份分析法 | 第39页 |
3.2.3 多值 logistic 回归分析 | 第39-41页 |
3.3 西安市老年人群就医出行方式分析 | 第41-47页 |
3.3.1 数据收集 | 第41页 |
3.3.2 数据处理 | 第41-42页 |
3.3.3 主成份分析法 | 第42-44页 |
3.3.4 无序多值 logistic 回归分析的应用 | 第44-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基于老年人群就医出行的西安市三级甲等医院交通可达性研究 | 第48-76页 |
4.1 西安市三级甲等医院与公共交通线路的关联分析 | 第48-56页 |
4.1.1 研究对象的重新界定 | 第48页 |
4.1.2 分析方法 | 第48-49页 |
4.1.3 实证研究——以西京医院为例 | 第49-56页 |
4.2 基于改进潜能模型的西安市三级甲等医院交通可达性分析 | 第56-72页 |
4.2.1 可达性模型的改进方向 | 第56页 |
4.2.2 模型的设计 | 第56-59页 |
4.2.3 模型的软件实现与计量结果 | 第59-72页 |
4.3 其它交通方式下的交通可达性影响分析 | 第72-74页 |
4.3.1 地铁 | 第72-73页 |
4.3.2 出租车 | 第73-74页 |
4.3.3 自行车 | 第74页 |
4.3.4 电动车 | 第74页 |
4.3.5 私家车 | 第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5 对策建议 | 第76-86页 |
5.1 医院规划布局与升级方面的改善对策 | 第76-79页 |
5.1.1 新增三级甲等医院布点方面的建议 | 第76页 |
5.1.2 将三级乙等医院升级为三级甲等医院方面的建议 | 第76-79页 |
5.2 公交线网布局与改善对策 | 第79-85页 |
5.2.1 新增公交线路 | 第79页 |
5.2.2 提升现有公交线路服务水平 | 第79-8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6页 |
6.2 实用价值 | 第86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与科研项目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附录一 二次开发的部分程序 | 第93-98页 |
附录二 问卷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