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发展离岸服务外包业的宏观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导言 | 第10-1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思路、框架和方法 | 第12-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研究框架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关于研究对象的简述 | 第14-19页 | ·离岸服务外包的内涵 | 第14-15页 | ·离岸服务外包的分类 | 第15-19页 | 第2章 理论综述与文献分析 | 第19-29页 | ·离岸服务外包的理论追溯 | 第19-25页 | ·经济学角度 | 第19-21页 | ·管理学角度 | 第21-22页 | ·理论研究述评及分析 | 第22-25页 | ·关于离岸外包影响因素的文献回顾 | 第25-29页 | ·从发包方角度概括的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从接包方角度概括的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不同视角下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评价 | 第28-29页 | 第3章 国内外离岸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分析 | 第29-41页 | ·离岸服务外包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 | 第29-32页 | ·服务全球化趋势渐强 | 第29-30页 | ·国际分工进一步细化 | 第30-31页 | ·国际产业转移向服务业拓展 | 第31-32页 | ·全球离岸服务外包市场发展状况 | 第32-38页 | ·总体规模、构成及分布 | 第32-35页 | ·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 第35-38页 | ·我国离岸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形式及特点 | 第38-41页 | ·承接规模迅速扩张,市场结构需进一步调整 | 第38-39页 | ·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并开始向二线地区扩展 | 第39页 | ·国内外包提供商实力弱,外资成为主导力量 | 第39-41页 | 第4章 我国发展离岸服务外包的宏观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9页 | ·影响我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宏观因素理论分析 | 第41-45页 | ·服务业市场规模及水平 | 第41-42页 | ·信息及交通基础设施状况 | 第42-43页 | ·基础技术能力状况 | 第43-44页 | ·人力资源储备状况 | 第44-45页 | ·针对宏观影响因素的国内现实分析 | 第45-49页 | ·服务业发展水平总体滞后 | 第45-46页 |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相对优势 | 第46-47页 | ·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层次较低 | 第47页 | ·国内人力资源供求面临结构矛盾 | 第47-49页 | 第5章 影响我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的宏观因素计量分析 | 第49-54页 | ·指标设计与数据获取 | 第49-50页 | ·影响离岸服务外包的宏观因素指标设计 | 第49页 | ·相关数据搜集与获取 | 第49-50页 | ·建立回归模型 | 第50页 | ·模型估计与检验 | 第50-52页 | ·计量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第6章 我国发展离岸服务外包业的路径选择及对策措施 | 第54-60页 | ·我国发展离岸服务外包业的路径选择 | 第54-57页 | ·借鉴制造外包成功经验,积极吸引服务业外包FDI | 第54页 | ·依托强大的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外包 | 第54-55页 | ·发挥区域的特色和功能,建设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 | 第55-56页 | ·在承接服务外包的同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 | 第56-57页 | ·提升我国离岸服务外包承接能力的对策措施 | 第57-60页 | ·加快开放和发展服务业市场 | 第57页 | ·加大对服务外包产业的金融支持 | 第57-58页 | ·完善以网络和通信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 第58页 | ·加大ITO和KPO领域的科研和技术投入 | 第58-59页 | ·培养语言和技能双强的服务外包专业人才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在学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 第65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