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1页 |
1.1 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 第15-18页 |
1.1.1 稻瘟病抗性主效基因的分子定位 | 第15页 |
1.1.2 稻瘟病抗性数量性状(QTL)的研究 | 第15-16页 |
1.1.3 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克隆 | 第16-18页 |
1.2 水稻—稻瘟病菌的互作机制 | 第18-19页 |
1.2.1 基因对基因假说 | 第18页 |
1.2.2 无毒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 第18-19页 |
1.3 稻瘟病抗性基因在育中上的应用 | 第19-20页 |
1.3.1 常规技术育种 | 第19页 |
1.3.2 生物技术育种 | 第19-20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中早39稻瘟病抗谱测定 | 第21-2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1.1 水稻品种 | 第21页 |
2.1.2 供试菌株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3页 |
2.2.1 菌株的培养与育苗 | 第21页 |
2.2.2 离体接种与调查 | 第21-22页 |
2.2.3 稻瘟病生理小种划分 | 第22-23页 |
2.2.4 水稻品种中早39和春江糯的抗谱分析 | 第2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3-27页 |
2.3.1 146个稻瘟病菌种群分布及出现频率 | 第23-25页 |
2.3.2 水稻品种中早39和春江糯对146个菌株的抗谱 | 第25-27页 |
2.4 讨论 | 第27-28页 |
第三章中早39稻瘟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 第28-38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3.1.1 水稻品种 | 第28页 |
3.1.2 供试菌株 | 第2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3.2.1 菌种的培养 | 第28-29页 |
3.2.2 播种与育苗 | 第29页 |
3.2.3 接种与调查 | 第29-30页 |
3.2.4 水稻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0页 |
3.2.5 引物 | 第30页 |
3.2.6 PCR反应及其产物检测 | 第30-31页 |
3.2.7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QTL完备区间作图(ICIM) | 第3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3.3.1 双亲及其F2群体稻瘟病抗性表现 | 第31页 |
3.3.2 中早39对 10-105(A49)菌株的抗性基因初步定位 | 第31-32页 |
3.3.3 中早39对 12-157(B13)菌株抗性的QTL分析 | 第32-33页 |
3.3.4 利用功能标记检测中早39中携带的稻瘟病抗性基因 | 第33-35页 |
3.4 讨论 | 第35-38页 |
3.4.1 本研究定位的抗性QTL与已报道的抗性基因的比较 | 第35-36页 |
3.4.2 中早39稻瘟病抗性机理解释 | 第36页 |
3.4.3 抗性基因功能标记在水稻育种和抗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 第36-37页 |
3.4.4 中早39抗性基因对早稻稻瘟病抗性育种的重要意义 | 第37-38页 |
第四章抗稻瘟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38-47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4.1.1 水稻品种 | 第38页 |
4.1.2 供试菌株 | 第38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4.2.1 分子标记的选择 | 第38页 |
4.2.2 构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回交群体 | 第38-39页 |
4.2.3 亲本及回交群体后代的抗性鉴定 | 第39页 |
4.2.4 回交后代群体目标基因的检测 | 第39页 |
4.2.5 回交后代农艺性状的考查 | 第3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4.3.1 用于检测回交后代群体的功能标记选择 | 第39-40页 |
4.3.2 中早39和嘉育66回交后代群体中目标基因检测 | 第40-41页 |
4.3.3 中早39和台早733回交后代群体中目标基因检测 | 第41页 |
4.3.4 中早39和中嘉早17回交后代群体中目标基因检测 | 第41-42页 |
4.3.5 中早39和中组1号回交后代群体中目标基因检测 | 第42页 |
4.3.6 亲本及中选回交后代的抗性鉴定 | 第42-44页 |
4.3.7 农艺性状的考查 | 第44-46页 |
4.4 讨论 | 第46-47页 |
第五章全文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附录 | 第54-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