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10-11页 |
1.2 文献回顾 | 第11-16页 |
1.2.1 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1.2.2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2.3 综合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4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 可能的创新 | 第19-20页 |
2 温州市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状况分析 | 第20-28页 |
2.1 改革历程 | 第20-22页 |
2.1.1 自发起步阶段(1988-2002年) | 第20页 |
2.1.2 引导探索阶段(2003-2010年) | 第20-21页 |
2.1.3 全面推进阶段(2011-2012年) | 第21页 |
2.1.4 深化完善阶段(2012年底至今) | 第21-22页 |
2.2 改革特点 | 第22-25页 |
2.2.1 量化资产:以经营性资产为主 | 第22页 |
2.2.2 股权设置:不再设集体股 | 第22-23页 |
2.2.3 成员界定:以“一村一策”界定成员资格 | 第23页 |
2.2.4 股权管理:实行静态的管理模式 | 第23-25页 |
2.3 现状分析 | 第25-28页 |
2.3.1 保障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收益权,增加了农民收入 | 第25-26页 |
2.3.2 探索集体经济增值方式,村级集体经济逐渐增长 | 第26页 |
2.3.3 建立“三会”治理结构,民主管理得以强化 | 第26页 |
2.3.4 股权管理需进一步完善,权能实现任重而道远 | 第26-28页 |
3 温州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 第28-43页 |
3.1 温州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状况 | 第28-34页 |
3.1.1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及其结构状况 | 第28-31页 |
3.1.2 不同区域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比较 | 第31-33页 |
3.1.3 样本村集体经济收入状况 | 第33-34页 |
3.2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基于先行地区比较 | 第34-37页 |
3.2.1 物业发展型 | 第34-35页 |
3.2.2 资源开发型 | 第35-36页 |
3.2.3 农业生产型 | 第36页 |
3.2.4 产业服务型 | 第36-37页 |
3.3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经营方式:基于先行地区比较 | 第37-39页 |
3.3.1 承包、租赁经营 | 第37-38页 |
3.3.2 参股经营 | 第38-39页 |
3.3.3 集体经营 | 第39页 |
3.4 改革先行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 第39-43页 |
3.4.1 异地发展 | 第40-41页 |
3.4.2 联合发展 | 第41-43页 |
4 温州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56页 |
4.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 第43-46页 |
4.1.1 分析框架 | 第43-45页 |
4.1.2 研究假设 | 第45-46页 |
4.2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统计描述 | 第46-53页 |
4.2.1 自然资源因素及其影响 | 第46-47页 |
4.2.2 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影响 | 第47-49页 |
4.2.3 组织因素及其影响 | 第49-53页 |
4.3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第53-56页 |
4.3.1 数据选择 | 第53页 |
4.3.2 模型设定 | 第53-54页 |
4.3.3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 第54-56页 |
5 促进温州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6-59页 |
5.1 坚持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思路 | 第56页 |
5.2 加强财政支持,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 第56-57页 |
5.3 强化人才培养,实现组织治理高效运行 | 第57页 |
5.4 创新赋权活能,推动集体资产有效配置 | 第57-59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9-6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6.2 讨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