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与衔接课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与中学气体制取实验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7-18页 |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8-19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9-23页 |
1.4.1 研究的思路 | 第19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9-23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39页 |
2.1 初、高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差异 | 第23-27页 |
2.1.1 初中学生化学学习特点 | 第23-24页 |
2.1.2 高中学生化学学习特点 | 第24-26页 |
2.1.3 初、高中学生化学学习特点的差异及其原因 | 第26-27页 |
2.2 初、高中化学衔接课的特点、功能及内容 | 第27-31页 |
2.2.1 初、高中化学衔接课的特点 | 第28-29页 |
2.2.2 初、高中化学衔接课的功能 | 第29页 |
2.2.3 初、高中化学衔接课的内容 | 第29-31页 |
2.3 初、高中化学课程中与“气体制取”有关的内容 | 第31-39页 |
2.3.1 “气体制取”课程内容概述 | 第31-33页 |
2.3.2 “气体制取”课程内容在初中课程中的体现 | 第33-37页 |
2.3.3 “气体制取”课程内容在高中必修课程中的体现 | 第37-39页 |
3 研究的设计 | 第39-49页 |
3.1 研究的对象 | 第39-40页 |
3.1.1 学生基本情况 | 第39页 |
3.1.2 对照班、实验班的划分 | 第39-40页 |
3.2 研究的工具 | 第40-43页 |
3.2.1 “气体制取”前测卷的设计 | 第40-41页 |
3.2.2 “气体制取”后测卷的设计 | 第41-42页 |
3.2.3 后测卷与前测卷的一致性 | 第42-43页 |
3.3 衔接课的设计 | 第43-49页 |
3.3.1 衔接课的设计理念 | 第43-44页 |
3.3.2 衔接课的教学目标 | 第44-45页 |
3.3.3 衔接课的的教学过程 | 第45-49页 |
4 研究的结果 | 第49-56页 |
4.1 整体测试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4.1.1 前测结果分析 | 第49页 |
4.1.2 后测结果分析 | 第49页 |
4.1.3 前后测结果的差异比较 | 第49-52页 |
4.2 性别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分析 | 第52-54页 |
4.2.1 性别对衔接课效果的影响分析 | 第52-53页 |
4.2.2 性别对学生掌握“气体制取”各知识点的影响分析 | 第53-54页 |
4.3 学业水平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分析 | 第54-56页 |
5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 第56-59页 |
5.1 研究的结论 | 第56页 |
5.2 研究的反思 | 第56-59页 |
5.2.1 研究的启示 | 第57-58页 |
5.2.2 研究的创新 | 第58页 |
5.2.3 研究的不足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