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1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锂硫电池关键问题研究 | 第10-29页 |
1.2.1 锂金属负极研究进展 | 第10-21页 |
1.2.2 硫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1.2.3 阻燃电解液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1-37页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1-32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31-32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2.2 实验材料制备 | 第32-33页 |
2.2.1 S@pPAN硫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2-33页 |
2.2.2 粘结剂的制备 | 第33页 |
2.2.3 正极极片的制备 | 第33页 |
2.3 电池组装 | 第33-34页 |
2.4 物理性质表征 | 第34-35页 |
2.4.1 离子电导率测试 | 第34页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 第34页 |
2.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 | 第34-35页 |
2.4.4 元素分析仪测试(EA) | 第35页 |
2.4.5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5页 |
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5-37页 |
2.5.1 充放电测试 | 第35-36页 |
2.5.2 循环伏安测试 | 第36页 |
2.5.3 交流阻抗测试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磷酸三乙酯为主溶剂的不可燃电解液的研究 | 第37-51页 |
3.1 引言 | 第37-3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8-39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50页 |
3.3.1 锂盐对循环性能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2 溶剂配比对循环性能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3 磷酸三乙酯基与常规电解液的锂硫电池性能对比 | 第41-44页 |
3.3.4 S@pPAN正极界面的分析 | 第44-46页 |
3.3.5 锂盐对锂金属溶出效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6 磷酸三乙酯基与常规电解液的锂保护性能对比 | 第47-49页 |
3.3.7 磷酸三乙酯基与常规电解液的燃烧情况对比 | 第49-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局部高盐浓度的本征安全电解液的研究 | 第51-76页 |
4.1 引言 | 第51-5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2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2-74页 |
4.3.1 电解液的物理性质表征 | 第52-54页 |
4.3.2 锂金属在不同电解液中的沉积溶出行为研究 | 第54-58页 |
4.3.3 温度对锂金属沉积溶出行为的影响 | 第58-62页 |
4.3.4 锂金属沉积表面成分分析 | 第62-66页 |
4.3.5 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6-69页 |
4.3.6 锂硫电池电化学高温特性 | 第69-73页 |
4.3.7 硫正极表面成分分析 | 第73-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氟代碳酸乙烯酯为主溶剂的兼容性电解液的研究 | 第76-97页 |
5.1 引言 | 第7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6-77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7-96页 |
5.3.1 锂金属在碳酸酯类电解液中的溶出效率对比 | 第77-79页 |
5.3.2 锂金属沉积表面研究 | 第79-80页 |
5.3.3 锂硫电池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80-86页 |
5.3.4 S@pPAN正极表面表征 | 第86-91页 |
5.3.5 高载量硫正极测试 | 第91-94页 |
5.3.6 高载量锂硫电池中锂负极的行为 | 第94-95页 |
5.3.7 电池失效模式分析 | 第95-9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9页 |
附录 本论文中缩写词总汇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2-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