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县域政治代表的联系机制及其总体特征 |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一、导论 | 第8-18页 | (一)“代表”的词源学考察 | 第9页 | (二)政治代表类型的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9-12页 | 2、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中国现有代表资源的主要类型 | 第14-16页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五)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1、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2、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二、县域政治代表的联系机制创新—以重庆垫江为例 | 第18-24页 | (一)“两代表一委员”联系群众中的制度变迁 | 第18-21页 | 1、从单项代表到多元代表的整合 | 第18-20页 | 2、从制度深化到制度升级 | 第20-21页 | (二)“两代表一委员”联系群众中的代表行动 | 第21-24页 | 1、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疏通” | 第21-22页 | 2、从“各自为政”到“合作共赢” | 第22-24页 | 三、县域政治代表的联系机制困境与出路 | 第24-36页 | (一)垫江经验中的张力与限界 | 第24-26页 | (二)突破困境可能的路径选择 | 第26-36页 | 1、构建反映与解决群众利益诉求的动力机制 | 第26-28页 | 2、创新发挥个人特长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 | 第28-29页 | 3、建立充分挖掘宣传作用的政治传播机制 | 第29-30页 | 4、健全运用权力为群众谋利益的民主机制 | 第30页 | 5、完善制度资源整合和公众参与的创新机制 | 第30-36页 | 四、县域政治代表的总体特征 | 第36-46页 | (一)县域政治代表的来源与依据 | 第37-39页 | 1、合法性来源 | 第37-39页 | 2、产生的范围和程序 | 第39页 | (二)县域政治代表的内涵与核心 | 第39-42页 | 1、专职代表与兼职代表的理性选择 | 第39-41页 | 2、不同层面代表混合下的对立统一 | 第41-42页 | (三)县域政治代表的运作与重构 | 第42-46页 | 1、发现问题中的角色扮演 | 第42-43页 | 2、提出问题的方式方法 | 第43页 | 3、解决问题的途径选择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
|
|
|
|
论文编号BS2357032,这篇论文共52页 会员购买按0.35元/页下载,共需支付18.2元。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26元 。 |
|
|
我还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下载更优惠!充值送钱! |
我只需要这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
|
|
|
版权申明:本目录由www.jylw.com网站制作,本站并未收录原文,如果您是作者,需要删除本篇论文目录请通过QQ或其它联系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