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和缩略符 | 第8-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6页 |
1.1 枯草芽孢杆菌及芽孢简介 | 第12页 |
1.2 枯草芽孢杆菌芽孢形成的基因调控机制 | 第12-19页 |
1.2.1 启动芽孢形成的调控机制 | 第13-15页 |
1.2.2 不对称分离过程DNA转移的调控机制 | 第15-16页 |
1.2.3 前芽孢裹吞过程及蛋白质定位的基因调控 | 第16-17页 |
1.2.4 σ转录因子介导的时序性和区室化调控 | 第17-19页 |
1.3 枯草芽孢杆菌同种相食现象 | 第19-26页 |
1.3.1 同种相食现象及其分子调控机制 | 第19-24页 |
1.3.2 枯草芽孢杆菌产毒素细胞的自身免疫机制 | 第24页 |
1.3.3 枯草芽孢杆菌同种相食现象的生物意义 | 第24-25页 |
1.3.4 SKF和SDP毒素作为新型生物农药的应用前景 | 第25-26页 |
1.4 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防应用 | 第26页 |
1.5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工艺的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1.5.1 影响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水平的因素 | 第27-28页 |
1.5.2 提高枯草芽孢杆菌芽孢数的控制方法 | 第28-29页 |
1.6 选题意义、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29-31页 |
1.6.1 选题意义 | 第29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1.6.3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1.6.4 研究目标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6页 |
第二章 响应面法优化枯草芽孢杆菌Q409培养条件及培养基 | 第36-53页 |
2.1 前言 | 第36-37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2.2.1 主要药品与仪器 | 第37页 |
2.2.2 菌种 | 第37页 |
2.2.3 培养基 | 第37页 |
2.2.4 培养及检测方法 | 第37-3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8-51页 |
2.3.1 培养温度对菌体生物量的影响 | 第38页 |
2.3.2 摇床转速对菌体生物量的影响 | 第38页 |
2.3.3 接种量对菌体生物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2.3.4 培养时间对菌体生物量的影响 | 第39-41页 |
2.3.5 单因素试验筛选培养基种类 | 第41-45页 |
2.3.6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 | 第45-47页 |
2.3.7 最陡爬坡试验 | 第47页 |
2.3.8 响应面优化菌体培养基组成 | 第47-49页 |
2.3.9 响应面交互作用分析与优化 | 第49-51页 |
2.3.10 验证实验 | 第5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第三章 发酵过程控制对枯草芽孢杆菌Q409芽孢形成的影响 | 第53-61页 |
3.1 前言 | 第5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3.2.1 药品、仪器、菌种 | 第53页 |
3.2.2 培养基 | 第53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4-59页 |
3.3.1 改变培养温度对枯草芽孢杆菌Q409芽孢形成的影响 | 第54-55页 |
3.3.2 改变溶氧条件对枯草芽孢杆菌Q409芽孢形成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3 改变pH条件对枯草芽孢杆菌Q409芽孢形成的影响 | 第56页 |
3.3.4 MnCl_2浓度对枯草芽孢杆菌Q409芽孢形成的影响 | 第56-57页 |
3.3.5 MgCl_2浓度对枯草芽孢杆菌Q409芽孢形成的影响 | 第57-58页 |
3.3.6 6-氮尿嘧啶浓度对枯草芽孢杆菌Q409芽孢形成的影响 | 第58页 |
3.3.7 添加6-氮尿嘧啶对枯草芽孢杆菌Q409芽孢形成的影响 | 第58-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
第四章 发酵罐中枯草芽孢杆菌Q409高产芽孢的研究 | 第61-74页 |
4.1 引言 | 第6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1-63页 |
4.2.1 菌种 | 第61页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1页 |
4.2.3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61页 |
4.2.4 主要培养基组分 | 第61-62页 |
4.2.5 培养基 | 第62页 |
4.2.6 培养方法 | 第62-63页 |
4.2.7 检测方法 | 第6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3-73页 |
4.3.1 发酵罐中培养基优化前后对细胞数及芽孢数的影响 | 第64-66页 |
4.3.2 分批补料培养对枯草芽孢杆菌Q409细胞数及芽孢数的影响 | 第66-67页 |
4.3.3 连续补料培养对枯草芽孢杆菌Q409细胞数及芽孢数的影响 | 第67-69页 |
4.3.4 添加MnCl_2对枯草芽孢杆菌Q409产芽孢的影响 | 第69-70页 |
4.3.5 添加MgCl_2对枯草芽孢杆菌Q409产芽孢的影响 | 第70-71页 |
4.3.6 改变pH对枯草芽孢杆菌Q409产芽孢的影响 | 第71-72页 |
4.3.7 改变温度对枯草芽孢杆菌Q409产芽孢的影响 | 第72-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5.1 总结 | 第74页 |
5.2 展望 | 第74-76页 |
附录 | 第76-80页 |
附录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76-77页 |
附录2 氨基氮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77-78页 |
附录3 主要使用仪器及培养基组分 | 第78-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