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教育论文中心  教育论文中心   广告服务  广告服务   论文搜索  论文搜索   论文发表  论文发表   会员专区  会员专区   在线购卡   在线购卡   服务帮助  服务帮助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   硕士论文  会员专区   博士论文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中心首页--博士论文--高寒草甸植物吸收土壤有机氮的研究
博硕论文分类列表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农业科学
生物科学 航空航天 历史地理
医学卫生 语言文字 环境科学
综合图书 政治法律 社会科学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艺术
数理科学和化学 文学
天文学、地理科学 军事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经济
自然科学总论 哲学
查看更多分类
 
论文搜索
 
 
相关论文
逆向教学设计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
中药标准化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灌丛对川西北高寒草甸土壤资源
甘南草地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
红壤坡耕地侵蚀过程中土壤有机
高寒草甸金露梅正相互作用对冠层下
寻甸大草原考察报告 “春城彝苗大
基于土壤和植物稳定碳同位素对高
长江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变化及其
围栏封育对亚高山草原土壤质量
不同放牧制度对亚高山草甸土理化性
川西北高寒草地土壤铁垂直分布
川西北高寒草地土壤活性铁空间异质
不同生境土壤中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
川西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性状研
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寒草甸植物叶性状
施肥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叶片
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植物种子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钝裂银莲花繁殖生
海拔对高寒草甸生态参数季节性变化
高寒草甸优势植物根际促生菌资源评
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和土壤有机碳对气
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有机碳特性及
高寒草甸植物酚类物质含量及其生物
高产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时空差异
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
川西北高寒草甸中两种蚯蚓相互作
高寒草甸土壤可溶性有机及其季节
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土壤矿化
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草原土壤理化
高寒草甸种子雨与群落结构关系研
玛曲高寒草甸沙化特征及沙化驱动机
三江源典型高寒草甸不同海拔梯度土
施肥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初级生产力
氮素添加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空间分
高寒草甸几种常见植物幼苗生长和可
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被和土壤理化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42种植物叶片碳
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土壤酶活性
川西北高寒草甸草地放牧退化演替研
西藏高寒草甸草原生物量异质性研究
西藏北部高寒草甸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高寒草甸植物—土壤对短期不同植物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植物意象
青藏高原东缘土壤酶活性空间格局变
长江源多年冻土区沼泽及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土壤线虫群落
N、P添加引起亚高寒草甸群落物种
高寒地区中小学冬季体育教学研究
基于CENTURY模型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植物种子
高寒草甸植物间接正相互作用
高寒草甸植物叶表皮蜡质适应性研
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植物种子休眠
地形对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影响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组分影响及
高寒草甸植物种子萌发与幼苗建植机
物种丧失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
高寒草甸植物钝裂银莲花花色对环境
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植物开花物候
高原鼠兔干扰对青海湖流域高寒草甸
高寒草甸植物营养成分与高原鼠兔种
高寒草甸植物功能性状与群落构建对
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
红原高寒草甸植物-实蝇-寄生蜂
 
科目列表
市场营销 管理理论 人力资源
电子商务 社会实践 先进教育
伦理道德 艺术理论 环境保护
农村研究 交通相关 烟草论文
电子电气 财务分析 融资决策
电影艺术 国学论文 材料工程
语文论文 数学论文 英语论文
政治论文 物理论文 化学论文
生物论文 美术论文 历史论文
地理论文 信息技术 班主任
音乐论文 体育论文 劳技论文
自然论文 德育管理 农村教育
素质教育 三个代表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哲学论文 工商管理
证券金融 社会学 审计论文
会计论文 建筑论文 电力论文
水利论文 园林景观 农林学
中医学 西医学 心理学
公安论文 法学法律 思想汇报
法律文书 总结报告 演讲稿
物业管理 经济学 论文指导
计算机 护理论文 社会调查
军事论文 化工论文 财政税收
保险论文 物流论文 语言教育
教育教学 给水排水 暖通论文
结构论文 综合类别 硕士论文
博士论文    
 
 
高寒草甸植物吸收土壤有机氮的研究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5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22页
        1.2.1 土壤氨基酸概述第13-14页
        1.2.2 植物对有机氮的吸收第14-21页
        1.2.3 枯落物回归对土壤有机氮转化的影响第21-22页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第22-25页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2-23页
        1.3.2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3.3 技术路线第24-25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样地设置第25-26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5页
    2.2 样地设置第25-26页
第三章 不同草地的土壤氨基酸特征第26-48页
    3.1 前言第26-27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27-34页
        3.2.1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27-28页
        3.2.2 样品采集与处理第28-29页
        3.2.3 测定方法第29-33页
        3.2.4 数据处理第33-34页
    3.3 结果第34-44页
        3.3.1 土壤可交换氨基酸含量和组成的季节动态第34-41页
        3.3.2 土壤自由态氨基酸的扩散通量及其组成第41-43页
        3.3.3 土壤可交换氨基酸含量、自由态氨基酸扩散通量与影响因子的关系第43-44页
    3.4 讨论第44-47页
        3.4.1 土壤可交换氨基酸含量和组成的季节动态第44-45页
        3.4.2 土壤自由态氨基酸扩散通量的大小及其组成第45-46页
        3.4.3 物种对土壤可交换氨基酸含量和自由态氨基酸扩散通量的影响第46-47页
    3.5 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植物吸收有机氮的依据第48-55页
    4.1 前言第48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8-49页
        4.2.1 样品采集、处理与测定第48页
        4.2.2 数据处理第48-49页
    4.3 结果第49-53页
        4.3.1 土壤δ15N值第49页
        4.3.2 植物氮含量的季节动态第49-50页
        4.3.3 植物δ15N值的季节动态第50-52页
        4.3.4 植物δ15N值与其氮含量、土壤δ15N值以及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第52-53页
    4.4 讨论第53-54页
        4.4.1 植物δ15N值与其吸收有机氮的关系第53页
        4.4.2 植物δ15N值与其氮含量的关系第53-54页
        4.4.3 植物δ15N值与土壤δ15N值的关系第54页
    4.5 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植物对氨基酸的吸收第55-75页
    5.1 前言第55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55-59页
        5.2.1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55页
        5.2.2 样品采集与处理第55-58页
        5.2.3 计算方法第58-59页
        5.2.4 数据处理第59页
    5.3 结果第59-70页
        5.3.1 野外条件下植物对有机氮的吸收第59-65页
        5.3.2 土壤微生物对有机氮的吸收第65页
        5.3.3 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对有机氮的竞争第65-68页
        5.3.4 水培条件下植物对有机氮的吸收第68-70页
    5.4 讨论第70-74页
        5.4.1 植物对有机氮的吸收第70-72页
        5.4.2 土壤微生物对有机氮的吸收第72-73页
        5.4.3 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对有机氮的竞争第73-74页
    5.5 小结第74-75页
第六章 枯落物回归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氮转化的影响第75-94页
    6.1 前言第75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75-82页
        6.2.1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75页
        6.2.2 样品采集与处理第75-76页
        6.2.3 测定方法第76-82页
        6.2.4 数据处理第82页
    6.3 结果第82-92页
        6.3.1 枯落物添加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82-84页
        6.3.2 枯落物添加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84-85页
        6.3.3 枯落物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第85-86页
        6.3.4 枯落物添加对土壤净氮矿化的影响第86-87页
        6.3.5 枯落物添加对土壤可溶性有机氮以及可交换氨基酸的影响第87-90页
        6.3.6 土壤有机氮转化与影响因子的关系第90-92页
    6.4 讨论第92-93页
        6.4.1 土壤酶活性对枯落物添加的响应第92页
        6.4.2 土壤净氮矿化对枯落物添加的响应第92页
        6.4.3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与可交换氨基酸对枯落物添加的响应第92-93页
    6.5 小结第93-94页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第94-96页
    7.1 主要结论第94页
    7.2 创新点第94-95页
    7.3 展望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7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07-108页
致谢第108页

 
 
论文编号BS4590133,这篇论文共108
会员购买按0.35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7.8元。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54元 。
我还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下载更优惠!充值送钱!
我只需要这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您可能感兴趣的论文
版权申明:本目录由www.jylw.com网站制作,本站并未收录原文,如果您是作者,需要删除本篇论文目录请通过QQ或其它联系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 会员专区 | 在线购卡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版权所有 教育论文中心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 或写信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