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绪论 | 第11-24页 |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1.2抗生素污染现状 | 第11-12页 |
1.2.1抗生素的概述 | 第11页 |
1.2.2抗生素的来源及暴露途径 | 第11-12页 |
1.2.3抗生素的危害 | 第12页 |
1.3染料对水体环境的污染 | 第12-13页 |
1.3.1染料的分类 | 第12-13页 |
1.3.2染料的污染及危害 | 第13页 |
1.4有机废水的处理研究 | 第13-15页 |
1.4.1常用的有机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3-14页 |
1.4.2吸附法处理污水的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1.5纳米材料的生物合成研究 | 第15-18页 |
1.5.1金属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5.2金属纳米材料的绿色合成 | 第15-16页 |
1.5.3植物提取液生物合成的机理研究 | 第16-17页 |
1.5.4植物绿色合成金属纳米材料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5.5生物质资源枇杷叶的利用 | 第18页 |
1.6吸附模型 | 第18-21页 |
1.6.1吸附动力学 | 第18-19页 |
1.6.2吸附等温线 | 第19-21页 |
1.6.3吸附热力学 | 第21页 |
1.7误差的计算与分析 | 第21-22页 |
1.8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 第22-24页 |
1.8.1研究意义 | 第22页 |
1.8.2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2实验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2.1实验材料、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4-25页 |
2.1.1实验材料、实验试剂 | 第24页 |
2.1.2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2实验内容和方法 | 第25-27页 |
2.2.1铁铜纳米复合材料(Fe-Cu-NCs)的制备 | 第25-26页 |
2.2.2Fe-Cu-NCs的表征分析 | 第26页 |
2.2.3Fe-Cu-NCs吸附实验设计 | 第26-27页 |
3铁铜纳米复合材料(Fe-Cu-NCs)的制备与表征 | 第27-35页 |
3.1Fe-Cu-NCs的制备条件和考察标准的选择 | 第27页 |
3.2Fe-Cu-NCs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27-29页 |
3.2.1枇杷叶提取液体积对Fe-Cu-NCs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2FeCl3和CuCl2的1:1混合液浓度对Fe-Cu-NCs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28页 |
3.2.3草酸浓度对Fe-Cu-NCs吸附性能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4Fe-Cu-NCs的最优制备条件 | 第29页 |
3.3Fe-Cu-NCs的表征结果分析 | 第29-34页 |
3.3.1SEM/EDS和TEM的分析 | 第29-30页 |
3.3.2XPS分析 | 第30页 |
3.3.3XRD分析 | 第30-31页 |
3.3.4FT-IR分析 | 第31-33页 |
3.3.5BET分析 | 第33页 |
3.3.6pHPZC分析 | 第33-34页 |
3.4小结 | 第34-35页 |
4铁铜纳米复合材料(Fe-Cu-NCs)对水体中抗生素诺氟沙星(NOR)和环丙沙星(CIP)的吸附研究 | 第35-56页 |
4.1Fe-Cu-NCs对NOR和CIP的静态吸附研究 | 第35-41页 |
4.1.1吸附时间对Fe-Cu-NCs吸附NOR和CIP的影响 | 第35-36页 |
4.1.2溶液的初始pH值对Fe-Cu-NCs吸附NOR和CIP的影响 | 第36页 |
4.1.3离子强度对Fe-Cu-NCs吸附NOR和CIP的影响 | 第36-37页 |
4.1.4吸附剂用量对Fe-Cu-NCs吸附NOR和CIP的影响 | 第37-38页 |
4.1.5吸附时间和初始浓度对Fe-Cu-NCs吸附NOR和CIP的影响 | 第38-40页 |
4.1.6溶液的平衡浓度和温度对Fe-Cu-NCs吸附NOR和CIP的影响 | 第40-41页 |
4.2Fe-Cu-NCs对NOR和CIP吸附的动力学研究 | 第41-46页 |
4.3Fe-Cu-NCs对NOR和CIP的吸附等温线研究 | 第46-52页 |
4.3.1等温线模型拟合分析 | 第46-52页 |
4.3.2热力学参数的计算 | 第52页 |
4.4Fe-Cu-NCs对NOR和CIP的吸附机理分析 | 第52-54页 |
4.5小结 | 第54-56页 |
5铁铜纳米复合材料(Fe-Cu-NCs)对水体中染料亮绿(LG)的吸附研究 | 第56-69页 |
5.1Fe-Cu-NCs对LG的静态吸附研究 | 第56-67页 |
5.1.1吸附时间对Fe-Cu-NCs吸附LG的影响研究 | 第56页 |
5.1.2溶液pH值对Fe-Cu-NCs吸附LG的影响研究 | 第56-57页 |
5.1.3离子强度对Fe-Cu-NCs吸附LG的影响研究 | 第57-58页 |
5.1.4吸附剂用量对Fe-Cu-NCs吸附LG的影响 | 第58页 |
5.1.5吸附时间和初始浓度对Fe-Cu-NCs吸附LG的影响研究 | 第58-59页 |
5.1.6平衡浓度和温度对Fe-Cu-NCs吸附LG的影响研究 | 第59-60页 |
5.1.7Fe-Cu-NCs对LG吸附的动力学研究 | 第60-63页 |
5.1.8Fe-Cu-NCs对LG的吸附等温线研究 | 第63-66页 |
5.1.9热力学参数的计算 | 第66-67页 |
5.2Fe-Cu-NCs对LG的吸附机理分析 | 第67-68页 |
5.3小结 | 第68-69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结论 | 第69-70页 |
6.2展望 | 第70-71页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