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5-16页 |
前言 | 第16-20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6-18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8-20页 |
一、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在国人女性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 第20-30页 |
·对象和方法 | 第20-21页 |
·临床资料 | 第20页 |
·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结果 | 第21-25页 |
·BI-RADS评估分类 | 第21页 |
·BI-RADS评估分类与活检结果比较 | 第21-22页 |
·病理结果 | 第22-23页 |
·漏诊病例 | 第23-25页 |
·讨论 | 第25-28页 |
·BI-RADS应用的有效性 | 第26页 |
·使用BI-RADS应注意的问题 | 第26-28页 |
·BI-RADS 1类和2类 | 第26-27页 |
·BI-RADS 3类 | 第27页 |
·BI-RADS 4类 | 第27-28页 |
·漏诊病例 | 第28页 |
·小结 | 第28-30页 |
二、中国部分地区女性乳腺密度的构成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48页 |
·对象和方法 | 第30-31页 |
·研究对象 | 第30页 |
·分析方法 | 第30页 |
·设备 | 第30-31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31页 |
·结果 | 第31-40页 |
·筛查数据质量 | 第31页 |
·筛查人群乳腺癌密度分布 | 第31-33页 |
·筛查人群其他流行病危险因素 | 第33-35页 |
·筛查人群病理结果 | 第35-37页 |
·筛查人群乳腺密度与已知乳腺癌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 第37-40页 |
·讨论 | 第40-47页 |
·乳腺分型 | 第40-41页 |
·Wolf分型 | 第40-41页 |
·Tabar分型 | 第41页 |
·计算机辅助分型 | 第41页 |
·BI-RADS分型 | 第41页 |
·不同生理周期对女性乳腺结构及密度的影 | 第41-43页 |
·青春期 | 第41页 |
·月经期 | 第41-42页 |
·妊娠期 | 第42页 |
·哺乳期 | 第42-43页 |
·绝经期 | 第43页 |
·老年期 | 第43页 |
·各种危险因素与乳腺密度、乳腺癌发病的关系 | 第43-47页 |
·年龄与乳腺密度、乳腺癌发病的关系 | 第44页 |
·BMI与乳腺密度、乳腺癌发病的关系 | 第44页 |
·月经周期、妊娠及哺乳与乳腺密度、乳腺癌发病的关系 | 第44-45页 |
·外源性激素与乳腺密度、乳腺癌发病的关系 | 第45页 |
·吸烟与乳腺密度、乳腺癌发病的关系 | 第45-46页 |
·饮酒与乳腺密度、乳腺癌发病的关系 | 第46页 |
·乳腺密度与乳腺癌发病的关系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三、临床乳腺检查、乳腺X线摄影及乳腺超声检查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 第48-63页 |
·对象和方法 | 第48-50页 |
·研究对象 | 第48页 |
·流行病学调查 | 第48页 |
·检查方法 | 第48-49页 |
·质量控制 | 第49页 |
·分析方法 | 第49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49-50页 |
·结果 | 第50-57页 |
·特征描述和研究人群的乳腺癌检出率 | 第50-51页 |
·3种筛查试验的诊断结果 | 第51页 |
·筛查试验的结果比较 | 第51-56页 |
·筛查的影响 | 第56-57页 |
·讨论 | 第57-62页 |
·筛查效能的比较 | 第57-59页 |
·筛查方法的选择 | 第59-62页 |
·MAM | 第59页 |
·BUS | 第59-60页 |
·CBE | 第60-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全文结论 | 第63-64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4-77页 |
附录 | 第77-84页 |
综述 数据挖掘技术在乳腺癌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 | 第84-97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