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绪论 | 第11-22页 |
1.1概述 | 第11-12页 |
1.2染料废水的来源、特点与危害 | 第12-13页 |
1.2.1染料废水的来源 | 第12页 |
1.2.2染料废水的特点 | 第12页 |
1.2.3染料废水的危害 | 第12-13页 |
1.3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3-20页 |
1.3.1氧化法 | 第13-15页 |
1.3.2生化法 | 第15-17页 |
1.3.3膜分离法 | 第17页 |
1.3.4混凝法 | 第17-18页 |
1.3.5吸附法 | 第18-20页 |
1.4金属纳米复合材料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5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20-22页 |
1.5.1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5.2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Fe/Cu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22-28页 |
2.1制备方法与仪器 | 第22-23页 |
2.1.1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2页 |
2.1.2Fe/Cu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2-23页 |
2.2Fe/Cu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23-27页 |
2.2.1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 | 第23-24页 |
2.2.2N2吸附-脱附等温线 | 第24-25页 |
2.2.3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5页 |
2.2.4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25-27页 |
2.2.5红外光谱分析 | 第27页 |
2.3小结 | 第27-28页 |
3Fe/Cu纳米复合材料对碱性品红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28-48页 |
3.1概述 | 第28-31页 |
3.1.1响应面法简介 | 第28页 |
3.1.2吸附热力学模型 | 第28-30页 |
3.1.3热力学参数计算 | 第30页 |
3.1.4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30-31页 |
3.2实验内容与方法 | 第31-33页 |
3.2.1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1-32页 |
3.2.2实验方法 | 第32页 |
3.2.3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3.3结果与讨论 | 第33-47页 |
3.3.1响应面实验设计 | 第33-34页 |
3.3.2模型分析 | 第34-36页 |
3.3.33D立体图形分析 | 第36-38页 |
3.3.4Fe/Cu纳米复合材料吸附BM的等温线研究 | 第38-41页 |
3.3.5Fe/Cu纳米复合材料吸附BM热力学参数计算 | 第41页 |
3.3.6Fe/Cu纳米复合材料吸附BM动力学研究 | 第41-44页 |
3.3.7Fe/Cu纳米复合材料的稳定性研究 | 第44页 |
3.3.8红外光谱分析 | 第44-45页 |
3.3.9pH对BM吸附的影响及吸附机理探讨 | 第45-47页 |
3.4小结 | 第47-48页 |
4Fe/Cu纳米复合材料对罗丹明B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48-64页 |
4.1实验内容与方法 | 第48-50页 |
4.1.1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8页 |
4.1.2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4.1.3分析方法 | 第49-50页 |
4.2结果与讨论 | 第50-63页 |
4.2.1响应面实验设计 | 第50页 |
4.2.2模型分析 | 第50-52页 |
4.2.33D立体图形分析 | 第52-54页 |
4.2.4Fe/Cu纳米复合材料吸附RhB的等温线研究 | 第54-57页 |
4.2.5Fe/Cu纳米复合材料吸附RhB热力学参数计算 | 第57页 |
4.2.6Fe/Cu纳米复合材料吸附RhB动力学研究 | 第57-60页 |
4.2.7红外光谱分析 | 第60页 |
4.2.8pH对RhB吸附的影响及吸附机理探讨 | 第60-63页 |
4.3小结 | 第63-64页 |
5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