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吉林市城区地质灾害综合评价与分区研究 |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6-27页 | 2.1 自然地理 | 第16-17页 | 2.1.1 位置与交通 | 第16-17页 | 2.1.2 社会经济 | 第17页 | 2.2 气象水文 | 第17-18页 | 2.2.1 气象 | 第17-18页 | 2.2.2 水文 | 第18页 | 2.3 地形地貌 | 第18-20页 | 2.3.1 地形 | 第18页 | 2.3.2 地貌 | 第18-20页 | 2.4 地层岩性 | 第20-24页 | 2.4.1 地层 | 第20-22页 | 2.4.2 岩浆岩 | 第22-24页 | 2.5 地质构造 | 第24-25页 | 2.5.1 褶皱构造 | 第24页 | 2.5.2 断裂构造 | 第24-25页 | 2.6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25页 | 2.7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5-27页 | 第3章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 第27-38页 | 3.1 地质灾害发育总体特征 | 第27-29页 | 3.2 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分布特征 | 第29-35页 | 3.2.1 崩塌 | 第29-32页 | 3.2.2 地面塌陷 | 第32-34页 | 3.2.3 地裂缝 | 第34-35页 | 3.3 地质灾害隐患点发育现状及分布特征 | 第35-38页 | 3.3.1 崩塌 | 第35-36页 | 3.3.2 不稳定斜坡 | 第36-37页 | 3.3.3 地面塌陷 | 第37页 | 3.3.4 地裂缝 | 第37-38页 | 第4章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影响因素 | 第38-42页 | 4.1 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 | 第38页 | 4.2 地质灾害与岩土体类型 | 第38-40页 | 4.3 地质灾害与地质构造 | 第40页 | 4.4 地质灾害与地震 | 第40页 | 4.5 地质灾害与降水 | 第40-41页 | 4.6 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 | 第41-42页 | 4.6.1 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 | 第41页 | 4.6.2 切坡占地、道路建设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 第41页 | 4.6.3 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灾害 | 第41-42页 | 第5章 地质灾害综合评价 | 第42-66页 | 5.1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 | 第42-51页 | 5.1.1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方法 | 第42-43页 | 5.1.2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综合分区评价 | 第43-51页 | 5.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第51-55页 | 5.2.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 | 第51-52页 | 5.2.2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 | 第52-55页 | 5.3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评价 | 第55-66页 | 5.3.1 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评价 | 第55-56页 | 5.3.2 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危害特征 | 第56-66页 | 第6章 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 第66-76页 | 6.1 分区原则和方法 | 第66-67页 | 6.1.1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原则 | 第66页 | 6.1.2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方法 | 第66-67页 | 6.2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评述 | 第67-70页 | 6.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 第70-76页 | 6.3.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总体技术方案 | 第70-75页 | 6.3.2 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建议 | 第75-76页 | 第7章 结论 | 第76-78页 | 附表 | 第78-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6页 |
|
|
|
|
论文编号BS3105436,这篇论文共96页 会员购买按0.35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3.6元。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8元 。 |
|
|
我还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下载更优惠!充值送钱! |
我只需要这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
|
|
|
版权申明:本目录由www.jylw.com网站制作,本站并未收录原文,如果您是作者,需要删除本篇论文目录请通过QQ或其它联系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