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工作服务、基础权力与政治稳定
——基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政治意义 |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问题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1 内容分析 | 第11页 | 1.3.2 案例分析法 | 第11-12页 | 1.4 研究意义与不足 | 第12-13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4.2 可能的不足 | 第13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 第15-23页 | 2.1 文献回顾:中国政治稳定的解释路径 | 第15-18页 | 2.2 理论工具 | 第18-22页 | 2.2.1 国家基础权力 | 第18-19页 | 2.2.2 国家基础权力的拓展性研究 | 第19-21页 | 2.2.3 对国家基础权力的评述 | 第21-22页 | 2.3 中心观点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概述:新的治理方式 | 第23-30页 | 3.1 核心概念 | 第23-24页 | 3.1.1 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社会工作服务 | 第23页 | 3.1.2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 | 第23-24页 | 3.2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主要议题 | 第24-25页 | 3.3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推进路径 | 第25-30页 | 3.3.1 政府相关政策推进情况 | 第25-26页 | 3.3.2 政府财政支出推进情况 | 第26-28页 | 3.3.3 政府购买服务内容推进情况 | 第28-30页 | 第四章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案例分析:上海 | 第30-44页 | 4.1 上海市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概况 | 第30-31页 | 4.2 上海市X区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案例 | 第31-38页 | 4.2.1 采购总量逐年增加,街道采购成为重点 | 第31页 | 4.2.2 财政预算逐年提高,支出占比有所侧重 | 第31-32页 | 4.2.3 服务类型逐年增多,弱势群体广受关注 | 第32-38页 | 4.3 上海市M区购买法律服务进村(居)案例 | 第38-44页 | 4.3.1 案例概况 | 第38页 | 4.3.2 项目资金与管理 | 第38-39页 | 4.3.3 服务内容 | 第39-40页 | 4.3.4 服务标准与要求 | 第40-41页 | 4.3.5 项目实施成效 | 第41-44页 | 第五章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治意义:维持稳定的隐性机制 | 第44-55页 | 5.1 提高国家的财政汲取与再分配能力 | 第44-45页 | 5.1.1 通过财政再分配,缩小社会不平等差距 | 第44-45页 | 5.1.2 设立专项援助资金,创建柔性治理新方式 | 第45页 | 5.1.3 创造再就业机会,带来额外经济利益 | 第45页 | 5.2 提高国家监督管理的人口范围 | 第45-52页 | 5.2.1 全网络覆盖人群,社会弱势群体为重点 | 第46-47页 | 5.2.2 深度嵌入式服务,保证对个体行动的掌控 | 第47-52页 | 5.2.3 加强社会行动者的联系,减少负面行动 | 第52页 | 5.3 提高基层政府化解矛盾的能力 | 第52-55页 | 5.3.1 运用科学工作技巧,输出专业治理方案 | 第52-53页 | 5.3.2 铺设具有公信力的缓冲带,有效进行利益调解 | 第53-54页 | 5.3.3 开拓柔性调解的运作空间,提高矛盾解决效率 | 第54-55页 | 第六章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性思考 | 第55-62页 | 6.1 通过“购买服务,获得稳定”的问题反思 | 第55-59页 | 6.1.1 财政视角下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 | 第55-57页 | 6.1.2 合作模式下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 | 第57-59页 | 6.2 关于“购买服务,获得稳定”的发展建议 | 第59-62页 | 6.2.1 确保稳定的资金来源,确定合理的价格标准 | 第59-60页 | 6.2.2 提高社会工作的“服务性”,降低社会治理的“管控性” | 第60页 | 6.2.3 充分发挥角色互补优势,输出矛盾预防与解决机制 | 第60-62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67-69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