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4-15页 |
前言 | 第15-19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5-18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8-19页 |
一、应用FPI建立兔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动物模型 | 第19-28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9-21页 |
1.1.1 实验动物 | 第19页 |
1.1.2 主要试剂、仪器设备 | 第19页 |
1.1.3 实验动物分组 | 第19页 |
1.1.4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动物模型建立 | 第19-21页 |
1.1.5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查 | 第21页 |
1.1.6 视网膜形态学观察 | 第21页 |
1.1.7 统计分析 | 第21页 |
1.2 结果 | 第21-25页 |
1.2.1 眼科临床检 | 第21-22页 |
1.2.2 视觉诱发电位改变结果 | 第22-24页 |
1.2.3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第24-25页 |
1.3 讨论 | 第25-27页 |
1.3.1 视觉诱发电位在TON检查中的作用 | 第26页 |
1.3.2 病理组织学在TON检查中的作用 | 第26-27页 |
1.4 小结 | 第27-28页 |
二、晶状体损伤促进兔外伤性视神经病变RGCs轴突再生作用及机制 | 第28-48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28-31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28页 |
2.1.2 主要试剂、仪器设备 | 第28页 |
2.1.3 实验动物分组 | 第28页 |
2.1.4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动物模型制作 | 第28-29页 |
2.1.5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查 | 第29-30页 |
2.1.6 视网膜病理切片制备与特殊染色 | 第30页 |
2.1.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30-31页 |
2.1.8 统计学处理 | 第31页 |
2.2 结果 | 第31-42页 |
2.2.1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 第31-37页 |
2.2.2 视网膜组织病理 | 第37-42页 |
2.3 讨论 | 第42-47页 |
2.3.1 成功建立TON动物模型 | 第43-44页 |
2.3.2 晶状体损伤与视觉诱发电位变化关系 | 第44-45页 |
2.3.3 RGCs轴突再生与巨噬细胞变化之间的关系 | 第45-46页 |
2.3.4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轴突再生 | 第46页 |
2.3.5 视神经损伤对RGCs影响 | 第46-47页 |
2.4 小结 | 第47-48页 |
三、Z-DEVD-FMK对兔外伤性视神经病变RGCs的保护作用 | 第48-65页 |
3.1 对象和方法 | 第48-50页 |
3.1.1 实验动物 | 第48页 |
3.1.2 主要试剂、仪器设备 | 第48页 |
3.1.3 实验动物分组 | 第48-49页 |
3.1.4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动物模型制作 | 第49页 |
3.1.5 药物注射 | 第49页 |
3.1.6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检查 | 第49页 |
3.1.7 眼球标本石蜡切片制作 | 第49-50页 |
3.1.8 TUNEL法检测RGC细胞凋亡 | 第50页 |
3.1.9 统计学处理 | 第50页 |
3.2 结果 | 第50-59页 |
3.2.1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 第50-55页 |
3.2.2 原位细胞凋亡(TUNEL)检测及RGCs凋亡指数 | 第55-59页 |
3.3 讨论 | 第59-64页 |
3.3.1 Z-DEVD-FMK对TON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 第61-62页 |
3.3.2 TUNEL法在检测RGCs凋亡中的作用 | 第62-63页 |
3.3.3 Z-DEVD-FMK给药方式的选择 | 第63-64页 |
3.4 小结 | 第64-65页 |
全文结论 | 第65-66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3-74页 |
综述 | 第74-85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