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宿制管理模式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及社工介入研究--以G镇寄宿制小学为例 |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问题提出与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3.1 关于寄宿制学校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2 关于寄宿制学校管理对学生成长影响的研究 | 第13-15页 | 1.3.3 关于寄宿制学校对小学生影响问题研究的评述 | 第15-16页 | 第2章 研究思路与研究设计 | 第16-19页 | 2.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2.2.1 问卷法 | 第17页 | 2.2.2 参与观察法 | 第17页 | 2.2.3 深度访谈法 | 第17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第3章 G镇寄宿制小学学生个人与家庭基本状况分析 | 第19-27页 | 3.1 G镇寄宿制学校小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 | 第19-22页 | 3.1.1 性别、年龄、年级分布均衡,以农村户口为主 | 第19-21页 | 3.1.2 入学即入住,寄宿年龄早 | 第21-22页 | 3.2 G镇寄宿制学校小学生的家庭结构缺失 | 第22-27页 | 3.2.1 多子女家庭为主 | 第22-23页 | 3.2.2 父母婚姻虽稳定,仍难陪伴在身边 | 第23-24页 | 3.2.3 父母受教育水平低,多从事体力劳动 | 第24-27页 | 第4章 寄宿制管理模式对小学生行为的影响 | 第27-35页 | 4.1 寄宿制安排的有序与约束 | 第27-29页 | 4.1.1 严格的生活学习时间 | 第27-28页 | 4.1.2 学校占用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 | 第28-29页 | 4.2 言语和身体的惩罚 | 第29-32页 | 4.3 受约束的课余生活 | 第32-33页 | 4.3.1 校内课余生活的空间受到限制 | 第32-33页 | 4.3.2 课余生活无法更好地延伸至家庭 | 第33页 | 4.4 客观存在的社会支持不足 | 第33-35页 | 第5章 寄宿制管理模式对小学生心理的影响 | 第35-45页 | 5.1 强调学习,学生呈现学习压力低龄化的趋势 | 第35-38页 | 5.2 寄宿制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潜在问题 | 第38-43页 | 5.2.1 源自父母情感性支持的“冲突” | 第38-39页 | 5.2.2 源自老师情感性支持的分化 | 第39-41页 | 5.2.3 寄宿制儿童情感交流受限 | 第41-43页 | 5.3 自我保护知识的缺失—以性知识为例 | 第43-44页 | 5.4 寄宿制管理模式对小学生心理影响的总结 | 第44-45页 | 第6章 社工介入寄宿制小学的路径探讨 | 第45-51页 | 6.1 社会工作介入寄宿制小学生群体的多重性 | 第45-46页 | 6.1.1 针对低龄寄宿生的心理成长缺少科学合理的引导 | 第45页 | 6.1.2 满足寄宿制小学生在亲子关系疏离情况下的情感需求 | 第45-46页 | 6.1.3 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减少问题儿童的出现 | 第46页 | 6.2 基于社会支持角度思考社工介入的具体实施路径 | 第46-51页 | 6.2.1 加强学校和家庭的沟通 | 第46-47页 | 6.2.2 搭建亲子关系的桥梁 | 第47页 | 6.2.3 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个案辅导 | 第47-48页 | 6.2.4 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介入 | 第48-49页 | 6.2.5 在农村寄宿制小学引入大学生志愿者 | 第49页 | 6.2.6 呼吁政府与社会更多关注,给予更多政策支持 | 第49-51页 | 第7章 研究思考 | 第51-53页 | 7.1 研究启示 | 第51-52页 | 7.2 研究不足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