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2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关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 | 第13页 |
·关于少年活动中心的研究 | 第13-14页 |
·关于心理学对建筑空间影响的研究 | 第14页 |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研究课题的创新点和切入点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对比归纳法 | 第15-16页 |
·实地调研法 | 第16页 |
·参与实践法 | 第16-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2章 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国内外少年活动中心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19-34页 |
·少年活动中心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少年活动中心的定义 | 第19页 |
·少年活动中心的主要建筑功能 | 第19-20页 |
·少年活动中心的类型 | 第20页 |
·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及其对建筑空间的需求 | 第20-27页 |
·儿童的心理特点 | 第20-21页 |
·儿童的行为特点 | 第21-23页 |
·儿童的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 第23-26页 |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活动空间的需求 | 第26-27页 |
·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国内外少年活动中心的发展审视 | 第27-29页 |
·国外少年活动中心的发展审视 | 第27-28页 |
·国内少年活动中心的发展审视 | 第28-29页 |
·国内少年活动中心活动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3页 |
·对儿童心理的关注不足 | 第29-30页 |
·少年活动中心建筑功能老化 | 第30-31页 |
·儿童交往空间的缺失 | 第31页 |
·缺少对儿童自主性发展的促进 | 第31-32页 |
·缺少对活动空间环境的营造 | 第32页 |
·缺少对儿童活动安全性的考虑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少年活动中心外部活动空间综合解析 | 第34-47页 |
·庭院 | 第35-38页 |
·庭院的概念 | 第35页 |
·各种类型的庭院与儿童的心理感受 | 第35-36页 |
·实例分析 | 第36-37页 |
·设计要点 | 第37-38页 |
·广场 | 第38-42页 |
·广场的概念 | 第38页 |
·各种类型的广场与儿童的心理感受 | 第38-41页 |
·实例分析 | 第41-42页 |
·灰空间 | 第42-45页 |
·灰空间的概念 | 第42-43页 |
·各种类型的灰渡空间与儿童的心理感受 | 第43页 |
·实例分析 | 第43-44页 |
·设计要点 | 第44-45页 |
·道路 | 第45-46页 |
·现有少年活动中心道路系统与儿童的活动特点 | 第45-46页 |
·步行系统与儿童的心理感受 | 第46页 |
·设计要点 | 第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基于儿童心理学的少年活动中心内部活动空间综合解析 | 第47-67页 |
·中庭 | 第47-50页 |
·中庭的概念 | 第47页 |
·各种类型的中庭空间与儿童的心理感受 | 第47-49页 |
·实例分析 | 第49页 |
·设计要点 | 第49-50页 |
·观演空间 | 第50-55页 |
·各种类型的观演空间与儿童的心理感受 | 第50-52页 |
·实例分析 | 第52-53页 |
·设计要点 | 第53-55页 |
·文娱空间 | 第55-62页 |
·文娱空间的类型 | 第55页 |
·各种类型的文娱空间与儿童的心理感受 | 第55-57页 |
·实例分析 | 第57-59页 |
·设计要点 | 第59-62页 |
·培训空间 | 第62-66页 |
·培训空间的类型 | 第62页 |
·各种类型的培训与儿童的心理感受 | 第62-63页 |
·实例分析 | 第63-64页 |
·设计要点 | 第64-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基于儿童心理学及少年活动中心实例分析的活动空间设计优化原则及策略 | 第67-106页 |
·少年活动中心活动空间优化原则 | 第67-72页 |
·符合儿童尺度及心理 | 第67页 |
·重视儿童年龄和个体的差异性 | 第67页 |
·鼓励儿童的自主探索 | 第67-69页 |
·空间的广泛适用性 | 第69页 |
·空间的自然性 | 第69-71页 |
·空间的社会性 | 第71页 |
·空间的安全性 | 第71-72页 |
·少年活动中心活动空间形态要素表达的优化策略 | 第72-77页 |
·边界——模糊与不确定 | 第72-73页 |
·路径——追踪 | 第73-74页 |
·领域——开放与封闭 | 第74-75页 |
·符号——感官 | 第75-76页 |
·标识系统——定位与指向 | 第76-77页 |
·少年活动中心活动空间物质环境营造的优化策略 | 第77-94页 |
·符合儿童心理的活动空间尺度设计优化策略 | 第77-78页 |
·符合儿童心理的活动空间色彩设计优化策略 | 第78-87页 |
·符合儿童心理的活动空间光环境设计优化策略 | 第87-94页 |
·少年活动中心活动空间精神环境营造的优化策略 | 第94-97页 |
·多元化的空间主题 | 第95页 |
·充满童趣的“乌托邦”空间 | 第95-96页 |
·自主交往与体验探索的空间 | 第96-97页 |
·符合儿童心理的少年活动中心活动空间功能分区优化策略 | 第97-105页 |
·活动空间功能分区的影响因素 | 第97-99页 |
·活动空间功能分区的设计原则 | 第99-100页 |
·活动空间功能分区的设计方法 | 第100-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结语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0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9-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